如今,测谎不再只是警察审讯疑犯时才会用到的手段,测谎行业背后还隐藏着巨大的商机。美国联邦调查局前特工开班授课,教人识破谎言,收费就高达6位数。一些影视作品,比如英国演员蒂姆·罗斯主演的电视剧《别对我撒谎》也蕴含着这样的思想:辨别谎言是一种科学,一门技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和应用来掌握。
3位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官员联合出版了一本书《发现谎言》。这本书介绍了他们在测谎方面日积月累的经验和技巧,能帮助人们在与他人交流时做出判断——当你选择保姆、进行房产交易、管教子女甚至经营婚姻时,对方究竟所言属实还是谎话连篇。书中指出,揭示谎言的关键在于“聆听”和“观察”。换句话说,向某人提问时,不仅要听他的回答,还要留心他的肢体语言。
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察觉一系列欺骗行为。譬如询问上小学的儿子是否完成了家庭作业时,他的反应若是“什么家庭作业”(回避问题,不正面回答),并闭上眼睛(非言语欺骗)说“为什么你总是问这个问题”(反击),然后理理他的头发(试图表现得很坦然)说“我一直都完成家庭作业”(听上去很有说服力,却并不是明确的答案),那么他肯定没有完成,或许看都没有看过。当然,很多没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可能也会轻而易举地识破孩子的这些小把戏。
当人们试图隐瞒真相时,很可能常把这些词挂在嘴边,像“坦白地讲”“基本上来说”等,听到这些词时就应当注意了。因为人们越是频繁强调他们所说的是事实,现实与他们的叙述可能相差越远。当你需要一个“是”或“否”的答案时,被问的人不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做出一个看似很有说服力的声明,例如问孩子是否逃学,他的回答是“为什么不相信我”或者“我不敢相信,你竟然怀疑我做那样的事”,而不是回答“没有”或“绝对没有”。如果质问一个不忠的配偶,他们的回答是“我爱你,我绝不会做任何伤害你的事”,而不是“我没有和他(她)上过床”,那么你的那些怀疑或许没有错。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母亲在车掉进湖中、她的两个儿子被困在车里时,杀害了他们。一开始,她宣称遇到抢劫犯,并反复强调:“我爱我的孩子,为什么我要做伤害他们的事?我绝不会伤害我的孩子。”调查员相信了她,因为经验告诉他们,母亲不会杀害自己的孩子。然而3天后,当这个母亲承认自己的罪行时,调查员震惊了。正如17世纪测谎专家哈姆雷特所说,“这个女人的反应过于强烈了”,所以她在说谎。
另一个说谎的破绽就是过于细致地回答问题。在“60分钟”节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主打的一档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中,当比尔·克林顿被问到,对詹妮弗·弗劳儿所说的他们维持了12年的私情有何看法时,他的回答是弗劳儿“所说的并非事实”。克林顿没撒谎,因为精确地说,他们的私情维持了11.5年。后来被问到与莫妮卡·莱温斯基的风流韵事时,克林顿称他的前实习生为“那个女人”,而不是她的名字。他这样做是想在言语上与那个女人保持距离,划清界限。如果你问“我穿这套衣服,屁股看起来大吗”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大’”,希望你已经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最好换一套衣服。
目前,其中两位中情局前官员在经营一家“真相咨询”公司。他们还介绍了一些成功审讯的策略。如果被审问的对象说“我不记得了”,那么不要追问他“你怎么会忘记呢”,而应该说“有人告诉我看见你们在一起,你作何解释”。另一个技巧则是问嫌疑犯,“如果有人犯下某种罪(与这个嫌犯相同的控罪),他将会受到何种惩罚”。如果该疑犯给出了很准确的答案,那么案件的审理便会获得突破性进展。
虽然人们能通过学习获得一些辨别谎言的方法,但真正的测谎专家都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20世纪70年代,在加利福尼亚进行的一项着名实验证明,法官、警察、律师和测谎师在识别谎言方面的能力并不比专业学生强——天生具有测谎能力的人凤毛麟角,400个人中或许有一个人有这种特殊能力。此外,即使你是一位具有测谎超能力的“幸运儿”,这种能力也无法使你的生活更幸福,因为当你问到“昨晚你去了哪里”时,你真希望能看出对方是在骗你吗?很多时候,“无知”是一种福气。
(作者:黛西·古德温 小追译 来源:《海外文摘》2012年12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