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元的梦想并不大,她想要一身完整的衣服,想过一个快乐的年。在这张16开的纸上,她还歪歪扭扭地用蓝色墨水写道:“我希望,今年学校多多关照一下我家。”
在2010年的末尾,这是重庆市万州区郭村镇中洋村一个11岁小女孩的新年心愿。它背后,隐藏着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故事。而从更广大意义上来说,它背后隐藏着的,还有我们社会随处可见的艰难民生。
为此,对这个故事,你我都不应视而不见。
王媛元才读五年级,却已经饱尝贫穷之苦。在一家慈善组织征集新年愿望的纸上,她这样描绘贫穷带来的阴影:每次过年家里只吃白米、白菜,从来不吃瓜子、糖;每次穿的衣服都是别人穿过的,穿起很冷;因为家里穷,别人都嘲笑我家。
但更多辛苦,她有意或无意地省掉了。在中洋村的4间瓦房里,眼泪是这个家庭最常见的东西。这个家庭的母亲,一个39岁的农村女人,自两年前起,被随时可能夺去生命的疾病所折磨,为无法支付的医疗费用发愁;父亲在外出打工时被压断腿,也无力再赚足够的钱;这个家庭的大女儿刚刚因此辍学,没有念初中。
所有不幸加起来,压垮了这个生活原本并不算太坏的家庭。这是意外的,它既不能归罪于这家人的品质,也不能归罪于这个时代或制度。但这个家庭的命运可以算做一种提醒:许多人的生活还远算不上美好,我们还有很多事要改善。
从诸多迹象看来,这个家庭是可怜又可敬的。据说,他们存折上只有1000多元钱,已经无法再支付病人的药费。为此,他们甚至已经打算放弃治疗。据说,母亲冉启香不愿意放弃生命,因为她有责任将女儿养大成人。据说,11岁的王媛元从不允许母亲干重活,她宁肯自己蹒跚着挑大粪。
他们身上有贫苦人的坚忍。这对夫妇曾想尽方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打工、养猪,但最终失败。他们身上也有那种我们熟悉的、常在普通人身上发现的尊严。他们不大愿意自己的名字登上报纸,是因为“我们没脸向别人要,是我们自己过得不好”。当王媛元背着父母写出自己的心愿后,冉启香知道了,她哭了一天,并责备女儿:你怎么能伸手向人家要?衣服“穿破的就穿破的,只要干净就行”。女儿则回答:我想让他们给我钱,能给你治病,否则你死了,“人家来了会嫌弃我”。
在这一年的末尾,我们无奈地发现,坚忍和尊严,并不足以挽救一个濒临绝境的家庭。对国情略有了解的人都会承认,在我们的社会里,同样的家庭有很多,王媛元一家甚至并不是其中最艰难的。
这些艰难,也许确实是由于偶发的意外所致。但毫无疑问,它们汇在一起,为我们的社会提出一个实实在在、必须回答的问题:一个美好的社会图景,是否能容忍这些就在我们身边的不幸继续?我们的社会有没有为减少这种艰难做出必要努力?如果有,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了吗?
一个普通的温州人尽力了。他打电话,想送给王媛元一套衣服。这样的个体努力让人感到温暖,它对解决问题是必要的。但在零星的个人努力之外,社会、政府理应有更有效的行动,这行动必须能惠及更广大的群体,因为我们的意愿,并不只是拯救三峡边上的一个家庭,也是要拯救所有面临危难的家庭。
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必须做点什么。否则,在这新年即将开始的当头,当我们想对“全国人民”表达节日祝愿的时候,难免语塞。因为,有一个11岁的小姑娘的新年并不快乐。也因为,像她一样因贫穷而无法快乐的人还有很多。而这些家庭,是“全国人民”这个群体里决不能被疏漏的,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命运,才是我们生活是否幸福的衡量标尺。
(作者:张 伟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0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