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出现于2006年,现已突破其早期明显存在的局限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成为一个分享有用信息和知识的强大平台。
微博的最初用途是让人们每时每刻都能向外界播报自己的所作所为。目前,这仍然是微博的一个主要用途,但它的发展迅速和现在所具有的一系列交际功能,已远比以前复杂得多。人们用微博平台分享和查找信息,但信息的长度仅限于140—200个字符。人们使用微博的形式大概有以下几种:发布当前的所思所想;寻求支持或建议;分享资源;与他人进行讨论、沟通。
微博——连同其他形式的社交网络——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堪比当时的印刷机。印刷机的出现永久地改变了信息分配和获取的方式,给大多数人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广泛获取此前无法获得的信息。一旦人们拥有了这种机会,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会与日俱增,这种对信息的强烈渴望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有目共睹的。现在,由于微博的使用,人们开始能够创造并传播信息,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消费信息一——消费他人传播和“控制”的信息。如此一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以进一步地拓展。
了解如今人们如何以及为何使用微博很重要。这能让我们对微博工具做进一步的开发和升级,使之成为大有可为的协作空间。
人们为何使用微博
微博介于博客和即时通讯之间,现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非正式通讯与协作工具,它使人们能够实时发布信息。人们之所以使用微博,原因众多。我对微博的专业用途进行了一番研究后发现,人们最常说的理由包括以下几条:
1.在我的微博网络中,“脖友”间会分享有用的观点和资源,从而形成一种人力上的简易信息聚合关系——这就让我节省了时间,使我能够获取通过其他方式无法知晓的资源信息。
2.我可以从我“关注”的专家们那里直接获取所需的信息,而不必等到他们发表文章或出书后再去了解。
3.当我遇到难题的时候,我可以利用“脖友”的集体智慧来寻求一系列不同的解决方案。
4.我用微博来取代搜索引擎——在微博里发出询问,几分钟之内我就会得到答案。
5.用这种方式与身处各地和海外的同事保持联系,既快捷又方便。
6.通过分享对其他人有价值的想法和资源,我可以为自己积攒人气。
微博的另一种用途是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对会议进行实时报道。与会者可以把会议内容贴到接收信息来源更新的公共订阅网站,这样就可以使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的人“听到”发言人正在讲什么内容了。这样做还可以使那些与会人员看到其他人对发言人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反馈,并且经常会在此后某个时刻引发对该话题的进一步讨论。这样一来,这个订阅网站就变成了思想和观点的档案库,对与会者来说,它是未来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把微博作为传播会议内容的一种非正式渠道也是一种良好的市场营销演练,因为目标事件会得到相当大的曝光率。
微博更令人激动的一个特点是,它能够使人们参与到具有重要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的问题的讨论中来。微博用户贴出关于危机情境的实时新闻更新,几秒钟内全世界的读者都能看到这条新闻,这种现象已是司空见惯。众多的从政人士和政府机构现在都在用微博发布公告。
微博比较令人头疼的一个特点是,它被过度用于营销目的。对于把微博用于营销目的,我没有什么异议——事实上我们当中的多数人都在通过自己贴出的信息不断推销自己。然而,我还见到许多人在利用微博向别人兜售营销信息。微博的确可以成为一种推广营销信息的理想媒介,因为把已发布的信息再次转贴这一做法具有病毒式营销的特性,可以把用户信息推广至更为广阔的市场,这是传统营销模式无法企及的。关键在于要谨慎使用这一营销功能,否则你的“关注者”很快就会通过“取消关注”按钮把你从“关注入”中剔除。
对微博的顾虑
与对其他形式的社会媒体一样,人们对微博的顾虑主要在于隐私和安全问题。许多用户在争相使用这些新技术的过程中,并未停下来思考一下其中潜在的风险。大多数微博网站都会收集用户信息,而其中一些还把用户账户信息中提供的个人资料看做是网站的财产。这些服务商保留使用用户个人资料和将其出售给第三方的权利。(在登录之前,你认真读过《同意条款》吗?)
对于组织机构而言,他们主要担心的是员工会通过微博散布工作信息。微博上的帖子(除非是用悄悄话方式直接发送的消息)可以被挂上能执行外部命令的自动运行型木马,并且该帖子的内容是可以被检索到的。事实上,组织机构是不想让公众在公共微博网站—上看到可能比较敏感的工作信息的。不能仅仅因为人们都使用新的交流手段就认为组织机构也应该认可或应用这些技术。不过,由于微博现已成为一种流行、有用的交流工具,它也可以使一些组织机构从中获益。如果某个组织机构同意员工使用公共微博,那么他们就需要实施一定的政策,做出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对微博的妥当使用。
未来的前景
微博只是通往无处不在的协作之路上的又一种工具。毫无疑问,它改变了人们交流的方式,而这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产生持续的影响。不过,几年后微博将会演变成某种富媒体呈现工具,让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进行交流与协作。
围绕着微博和整个社交媒体,还存在一些更大意义上的社会与文化问题,有些人对这些问题表示担忧,这也在情理之中。微博会不可避免地使我们的职业与个人隐私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并进一步地暴露在公众面前吗?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答案。
(作者:Carol Skyring 李景泉 译 来源:《新东方英语》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