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美国的毕业季,草地疯长,蒲公英开花,欢声笑语不断,学位服飞扬。我走在此时的校园里,听到男生们激动地大喊“We are done!” 看到女孩们摇曳着漂亮的小礼服欢笑。学校在草坪上设宴招待毕业生和他们的亲朋好友,每个人都洋溢着或欣慰或自豪的欢笑。庆祝过去四年,憧憬走出校园的日子。然而这一天的夜幕降临,草坪恢复了往常的安宁,图书馆温柔的灯光投过大落地窗洒在窗外觅食的小松鼠身上,周围的一切平静得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图书馆人去楼空,我像往常一样走到小说书架前拿了一本小说,却差点不小心碰到坐在墙角看书的女孩。她抬头对我笑笑,我注意到她旁边的学位帽:“Congratulations!” 她抬头笑着谢我,同时捕捉到我表情的惊讶,解释说:“I just want to stay a little longer. I know I’ll be missing here forever.” 坐在靠窗的大沙发上,回味她那句话,突然心里涌上感动:生活总是在一天天重复,而某些时光却永远不会倒流。人总是在不断地和过去说再见,而有那么几年的时间,你到很老很老的时候回忆起来都会情不自禁地微笑,那就是大学时代,一个不可复制的时代。
再见了,苦日子,甜日子
我曾经和一些美国朋友聊起来对大学生活的最不满和最怀念,出乎意料的,这两者的答案竟然是同一个:压力大,考试多。
美国的大学,尤其是排名靠前的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老师授课紧凑,每两节课就能讲完课本的整整一章,留一堆作业、课后讨论、小论文,外加两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把这些工作量乘以四到六倍(4-6门主课),就是每个学期需要完成的任务。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会去督促你按时上课,也没有人管你是否认真自习,所有的压力都来自于高淘汰率以及对自己的高要求。
我做一年级实验课助教的时候,班上有20个学生,19个打算将来进医学院,他们每个人都非常自觉,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GPA,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有个叫Jenifer的女孩子尤其引起我注意,她每次做实验都风风火火干净利索,做完之后立刻收拾东西离开而毫不拖拉,平时在校园里看到她也是行色匆匆。有一次聊起来,她笑道:“我一个学期修20多个学分,涵盖了数理化生,基本上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一直到半夜躺下,我的时间表都是满满的。希望可以保持全A的成绩吧,这是将来申请医学院的砝码之一。”
不久之前在校园偶遇,她已经顺利被医学院录取,当我祝贺她的时候,她开玩笑说: “这就意味着我身上负的债更重了(美国医学院学费高昂,且很少有奖学金)……不过,一切都是值得的。你知适我最舍不得什么吗7就是每天一手捧着咖啡,一手夹着一堆课本和讲义穿过校园若干次,很自觉的忙碌的日子,还有考完试时晒着太阳享受那种’世界如此美好’的感觉。”
我不敢说这里的每个人都像Jenifer那般努力,但是当你走进校园,听到学生围坐在草坪上热烈地讨论如何完成课上布置的team work,看到商学院论坛上西装革履衬托下一张张依然稚嫩的脸:还有实验楼里飘扬的白大褂,以及半夜图书馆的“横七竖八”……你会觉得,这恐怕是他们人生中最充实也最潇洒的日子:有梦想、有冲劲、有汗水,也有回报。
再见了,疯狂PARTY
在美国,一年到头都是节日。我一度认为爱享受的西方人特意创造出那么多节日其实就是为了隔三差五有party。其中家庭聚会就有感恩节、圣诞节、复活节、新年、国庆日等等,亲朋好友的生日也是少不了要庆祝的,还有-bachelor party(所谓结婚前最后的疯狂),housewarming party(暖屋聚会),surprise party(惊喜晚餐)等等……而对于本科生来说,party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调剂紧张的学习,所以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举办party的理由。比如考试周之前到处张贴广告传单,邀请所有人去唱歌跳舞释放压力,又比如考后的狂欢,一堆人约在一起去酒吧街逛,喝得手舞足蹈地回来;天气晴好的时候大家在学校的草坪上开BBQ party,摆开薯片和饮料,支起烧烤架,那烤肉的香味能飘满整个校园;天气不好的时候也能在室内搭个临时场地举办game night……学校总是在party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从放手让学生社团搞一些小的活动,到春季和秋季两次斥资举办音乐狂欢节,以及每年度一次的小型校园嘉年华,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大家,学习累了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玩耍。
在众多的party中,万圣节变装party算是最疯狂和有创意的。每年万圣节晚上夜色渐浓之时,校园里突然多出一些奇怪的“人”:披头散发的骷髅、拖着长尾巴的猫女、两米高的战神……大家汇集到一个临时搭建的大帐篷里,里面黑乎乎的一片,大屏幕放着恐怖的镜头,不时传出惊悚的声音,那些“王子”和“公主”、”恶魔”与“天使”、“美女”和“野兽”,随着音乐张牙舞爪……为了使得这个黑暗中的party顺利举办,学校不但出动了保安在帐篷周围巡逻,还派出了医疗队驻守,更夸张的是,因为美国规定21岁以下不允许喝酒,为了保证不扫了21岁以上学生的兴,专门为他们开辟了“饮酒通道“。
再见了,卫衣
美国人在生活上往往很随意,而大学生则是更不讲究的一个群体。首先,从吃上来说,美国食堂的食物花样跟中国不可同日而语。食堂里无非就是salad、 pizza、sandwich、burger,还有几道美式中餐和墨西哥餐。我一开始都暗暗为本科生们觉得可怜,后来慢慢地发现其实他们完全不在意,反而很享受这种简单的餐饮。早上一杯香浓的苦咖啡叫醒自己的脑袋,遇到中午有课的时候,往往就直接晃进赛百味点餐,一个面包划一道口子,填进肉、cheese、蔬菜,然后拿油纸一包,三分钟就可以拎着走人。课堂上老师不介意大家边吃饭边听课,而这种简单干净的外带餐也不会对教室的卫生造成影响。我那些已经成家立业的朋友无一不怀念本科时代这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状态,“live like a bachelor(快乐单身汉的生活)”是他们再也回不去的日子。
美国孩子喜欢随意穿着。朋友Sarah在毕业的时候哀怨地说,难道我以后每天都要穿高跟鞋和衬衣了么?“I’Il miss my hoodies(带帽子的卫衣)!”校园里最常见的衣服就是T恤和hoodie,几乎每个针对十几到二十岁年龄段的服装品牌都会不断推出卫衣一一千年不变的样式,变的只是上面印的字母。保暖、结实、舒适,符合了学生的所有要求,也保证了一直可观的销售量。然而一些崇尚个性化的美国孩子,却又不甘心把自己打扮得如同路人甲,于是你就会看到这样的独特风景:六月天,女孩子穿着T恤和短裤,却搭配着一双UGG的及膝长筒毛靴子,寒冬腊月,裹着长袖hoodie的男生拖着夹指拖鞋在校园里穿行,同一个教室里,有人短袖短裤,也有人披着羽绒服……不要觉得奇怪,他们享受那样的打扮,并且一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随意和个性,“Be myself” 一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并在大学的时光里得到放大。脱离了家庭,也没有职业着装的中规中矩的要求,这四年爱怎么活怎么活,开心就好。
我起身准备离开图书馆.那个女孩子已经不知去向。本科生宿舍区依然灯火通明,隐约能看到一群毕业生们在狂欢。我在想,他们的明天将会怎样。这些拖着拖鞋啃着三明治,为了GPA艰苦奋斗的本科生们,将会走上商界、学界、医界……真正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他们需要换下的,远远不止这一身随意的装束,而是也许依然稚嫩的想法,以及仍未成熟的心态。
(作者:陈佳未 来源:《少男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