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和马等3则

鹰和马
  小 刀
  
  意大利都灵大学的校门口,有两尊英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是一只鹰,右边是一匹奔马。几千年来,它们成了都灵大学的标志,甚至连校徽上也是这两尊雕塑。
  那只鹰代表的不是什么鹏程万里,它其实是一只被饿死的鹰。为了实现飞遍全世界的远大理想,这只鹰苦练各种飞行本领,却忘记了学习觅食的技巧,结果在它踏上征途的第五天就饿死了。
  那匹奔马也不是人们认为的千里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这匹马开始的时候嫌它的第一位主人——磨坊主给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马夫家;可马夫给这匹马的饲料不好,这匹马又乞求换主人。于是,上帝把它换到了皮匠家里,皮匠给马的活不多而且饲料又好,可是没过几天,这匹马就被皮匠剥了皮,做成了皮制品。
  都灵大学的创办者把两尊雕塑矗立在都灵大学的校门口,旨在提醒都灵大学的学生们:真正能把人们从饥饿、痛苦和贫困中解救出来的是劳动和生存的技能,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知识。
  (尤海摘自《知识窗》2010年第12期)
  
  面对死亡
  张 越
  
  成长中,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深刻。那时我大概上小学三四年级,有一个冬天的夜晚,父母下班晚了,还没回来。外面很冷,屋里灯光昏黄,一片寂静中我清晰地听见闹钟嘀嗒、嘀嗒地一直走。忽然想到:每嘀嗒一下,就是时间又走过去一截儿,这么一直嘀嗒下去,我就会死了吧?死是什么?是一个大黑洞吗?想到这里我非常害怕,父母回来了,我依然怕。因为“死”这件事没人能帮我解决。其后,“死”成了我的一道题,我解了它几十年。我庆幸自己很早就抽中了这道题,并且部分地解答了它,而且,我还有时间继续解答。
  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位肿瘤科医生。我问她:“你送走过那么多癌症病人,他们在面对死亡时什么样?”医生说:“大多没有思想准备,忽然面对,基本都崩溃了。哭的、闹的、求的……什么样的都有。”
  我问:“什么人会死得平静点儿,有尊严点儿?老人比年轻人好一些吗?男的比女的坚强些吗?教育程度高的、见过世面的好点儿吗?”
  医生说:“不是,跟年龄、性别、地位毫无关系。好像被爱得多些、付出爱也多些的,总之体验美好情感多些的人会走得更平静些。”
  医生的话也是我小时候那道题的部分答案。
  我曾一度为自己的阅历不够丰富、曲折而自卑。后来我长大了,工作了,当记者了,开始有所谓的“大事”和“阅历”了,才知道小时候的心理经历对一生很重要,因为你怎么思考小事,就会怎么面对大事。
  (马明摘自2010年11月24日《广州日报》)
  
  老鼠和大象
  
  编译 李冬梅
  “你长大想干什么?”叔叔阿姨们问一只小老鼠。“我想当大象。”小老鼠回答。“好样的!”叔叔阿姨们齐声赞扬,“我们只能当一辈子老鼠了,而你前途无量。”
  小老鼠中学毕业了,又读了大学,终于获得了大象学历学位证书。但是小老鼠还是没找到像大象那样的工作,但老鼠的工作他又不想干。
  “你不用着急,”叔叔阿姨们对小老鼠说,“你还年轻,有很多路可以走。我们都没有成为大象,但生活得也都不错。”
  “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小老鼠边欣赏着自己的毕业证书边安慰自己,“我要有信心。”
  一天,小老鼠遇到大象,就问:“你是怎么成为大象的?”
  “我生来就是大象。”
  “那你小时候想当什么?”
  “我一直想成为人。”
  “你为什么没有成为人呢?”
  “我已经是人了,”大象自豪地说,“有一次我救了几个落水的孩子,人们都说我是一个人。”
  “但你的样子依然还是大象啊。”小老鼠不解。
  “外表并不重要,”大象说,“最重要的是你的心灵和行动。”
  “那我也要成为人。”小老鼠语气坚定。
  “你努力吧,”大象鼓励小老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理想。”
  (崔超摘自2010年11月26日《青年参考》)
(作者:小 刀等)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