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服装行业内的抄袭行为已经是一个非常让人困扰的问题。由于服装行业淘汰率非常高,竞争异常激烈,因此部分企业不想花大力气投资在创意领域,而是抱着“暴富”与“搭车”的心理,从各种渠道对其他品牌作品进行剽窃和盲目跟风。很多快速时装零售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扮演一种服装加工厂的角色。
衣服有价,设计无价,消费者为多于产品成本的那部分价值埋单,正是为了得到这种独一无二和认同感。
柳井正的“快”字当头
全日本优秀经营者,63岁的柳井正领导的迅销集团年销售额已近一万亿日元,最近他更提出要在2020年把该集团每年销售额提高到五万亿日元,利润提高到一万亿日元。这个数字对休闲服产销企业来说,将是空前的规模。
迅销集团成功的最大秘密就是全球化。这家公司以日本最低廉的资金成本,利用最佳生产基地,以最低价格在全球市场销售,成功地构筑了自己的全球供应链。每个月,柳井正都要在国外度过一两周时间。他主要去欧洲,在那里找全球最好的设计师、版型师,寻找下一轮公司作品的“灵感”。
经常去优衣库购物的人都知道,这家店铺非常注重空间感,每家店铺建筑货架都很高,如同仓库。当年的日本人仍然记得,“优衣库”一号店内部非常简朴,水泥墙裸露,但突出店铺空间设计、布局,商品如同仓库那样摆放,这对当时的消费者来说很新鲜。
在经营方针上,柳井正强调一个“快”字。强调“速度经营”,任何事情一定要“即断、即决、即实行”。即使失败也好,但要快。正因为如此,柳井正把公司名称改为“迅销集团”。
Zara的无限抄袭
西班牙的Zara服装公司将设计中心放在代表潮流风向标的欧洲,但设计师却全是二流的,甚至是不入流的。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服装公司却发展到今天在全球有三千多家分公司,成为世界第四大时装连锁公司,他的创办者奥尔特也因此成为西班牙的首富。
一个没有一流设计师的服装公司如何能做大做强?答案就是抄袭和复制一流设计师的设计以及一些大品牌服装的最新款式,再加以简单修改后快速生产,然后快速抢先推向市场,让自己的仿制品击败正品!
Zara的设计师们每天都要第一时间翻看欧洲所有新出版的报刊,尤其是一些服装类的杂志和报纸,同时还要逛遍诸多高端服装专卖店,参加最新最潮的时装发布会,只要看到新设计出来的服装款式和一些大品牌的最新设计,要立即拍照拷贝下来,然后加以少量的修改(目的是防止被告侵权),立即下单到工厂生产,然后进入市场进行销售。
Zara的每件服装从修改设计到推向市场只需要12天,而其他同行则至少需要三个月,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少量。在Zara,快速少量,多款少量,一直是企业的制胜法宝。每款服装,Zara只生产三万件,分到全球的三千多家分店,每店最多也只能摊到10件,是真正意义上的限量版发售。
与Zara每种服装的数量很少相比,其款式却是很多,每年Zara能有1.2万款服装进入销售市场,而对手一年一般只能有4000款。
H&M时装杀手
某天Dior出了新款,半个月后你就能买到H&M做出的40美元山寨版。说它是洋班尼路、欧洲的Only,还是有些轻视H&M的能量。虽然国内厂家现在也会包团旅游一样深入欧美各大时装展,学习观摩,但和终日浸淫在时尚潮流发源地欧洲的设计师比,还是会有流行时差存在。所以从风格款式上说,H&M作为顶级时装杀手,还是没问题的。
既然H&M算顶级时装杀手,麾下众多设计师,在各个大牌的发布会上摩拳擦掌,但凡有风吹草动,马上搬入自家设计室画图开工。这么做没有版权问题吗?不会被告吗?
第一,时装抄袭很难判断,再大牌,如Giorgio Armani老先生,对Dolce和Gabbana的疑似抄袭也只能控诉,不能投诉。服装是应季的有流行性的商品,实力再雄厚的公司,也不可能将每款衣服都申请专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把一件衣服的设计、裁剪、面料和外观都纳入版权法。
第二,大牌自己也不急。他们靠的是顶级面料、艺术阶级、契合的廓型,而且和杀手的用户细分完全不同。大牌之间的抄袭才更麻烦,大牌有大牌风度,也各自有各自的亏心事。
第三就比较有趣了。有一种看法,是时装设计如果死抓版权,反而会对时尚产业造成损害。因为这将杀死时尚业繁荣的最大动力——潮流。设计师都不是闭门造车,他们仔细研究同行的作品,也喜欢挖掘历史上的经典。抄袭带来潮流,潮流推动销售。总而言之,抄袭是让时尚循环的引擎。
服装行业近些年的一个大趋势是用尽可能低廉的价格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很多优秀产品都在平民化,扩大自己的潜在消费群。不管是Zara、H&M这些快速时尚品牌,还是日本的优衣库,或者美国Coach包的转型,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让原来的高端产品的一些特性能够往下走,追求最优性价比的产品。
(作者: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