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面俱到有错吗
阿音是同学眼中的“完美女生”。她漂亮大方,待人亲切,很能体恤别人的感受。有一次,系里老师组织专题讨论,有10名同学参加。但到了第三次,竞有4名同学因有课等原因而退出。细心的阿音看到了老师虽然理解但眉头紧皱的表情,说:“这些同学退出,我很难过,可毕竟上课要紧,也能理解;但我觉得人少也有好处,可以讨论充分,意见也好集中。”大家纷纷点头,老师脸上也由阴转晴,破天荒地说:“你的话真让我宽慰,谢谢你!”看到老师眉头舒展了,阿音的心也舒展了,她为自己照顾好大家的心情而开心。
但渐渐地,大家发现她很“中立”。有一次好友小朵想选课,拿不定主意选市场营销还是艺术设计,来问阿音。阿音说:“营销对以后工作有好处,艺术能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谁知,话没说完小朵就火儿了:“我是问你的看法,不是让你帮我分析!”阿音伤心又困惑:“我只是不想对你有不好的影响,为什么你却生气不理我了?”小朵说:“你太理智,把自己藏得很深!”
阿音觉得特别委屈:我那么在意你们,为什么到头来是这样的结局?我到底哪里错了?
让人憋屈的大好人
张翔的部门领导刘总,在公司里是出了名的“好人”,他做事一贯的原则是客观中立,听取别人意见,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记得刚进公司不久,张翔和另一部门联合做一项工作。先前商量好了,但具体合作中,对方却很不配合。张翔觉得委屈,就把这些一并汇报给了刘总。刘总听后,对他的感受表示充分理解,并说对方领导对下属交代工作不力,他会在开会时反映一下。张翔听了,心里非常畅快:有这样一个通人情、达人意的领导,真是幸运啊!
但过了两天,张翔无意中听到了刘总和对方陈总的谈话:“也是,都怪张翔不懂事,不想想这么做会给你们添麻烦,回去我会教育他的!”——他纳闷了:这是声称要给我做主的刘总吗?
慢慢地,他对刘总有了很多新发现。比如部门开会商讨方案,大家七嘴八舌说观点,最后轮到刘总,他第一句话总是“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然后把大家的汇总作为自己的意见——当然了,很多地方都自相矛盾;在决策时,他“和稀泥”是家常便饭,最后总还要请示领导,才能决定。
张翔坐在办公桌前,拿着费尽心血的策划书出神:想当年,他怀着梦想走进公司,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可在刘总手下,却没一样实现,那是一种有劲儿不让使,有劲儿使不出的感觉。
中立就是不敢表达自己
“中立”的人由于面面俱到,在群体中尽可能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因此会很快赢得大家的好感。但时间一长,别人就发现不知道什么是“中立人”真正的需要和感受。
阿音的中立是为了照顾别人,与此同时把自己隐藏了。人际交往中,双方都必须适度保持自我,互相满足、互相取悦,才能让关系动态发展;一方不显露真实的自我,就等于不允许别人回馈满足他自己,这样的关系迟早会消亡。
而刘总习惯用“中立”做事,是害怕表达自己而引起别人的不快,损失自己的利益。如果从心理分析的视角看,下属就是他内在的生命力量,那里涌动着真实的愿望和需要,而一到释放的关口就被压制。压抑的结果是使内在和外在越来越没有生命力,如一潭死水。而有才华者如张翔,往往会寻求别的出口,通过离职或调动来解决此问题;留下来的人往往是那些同样压抑,只求保得最低利益,不敢冒险尝试的人。
中立原则强调理智客观,而与真实自我联系紧密的却是情感。从心理发展看,情感与生俱来,是生命最直接原本的表达;理智则发展靠后,比较间接。理智的产生源于规避危险:规范情感冲动,使它合乎规范,不给自己招致麻烦。因此可以说,理智的背后是恐惧。中立原则就处处透着理智的味道——他们用理智把真实的自己包裹起来;而理智也成了他们懦弱的借口,使其即便没勇气表达,也会觉得心安理得。
如果仔细探究,“中立人”的背后往往各有各的辛酸。这是他们为了更好地活下去而采纳的生活方式:“中立”是手段,以得到想要的东西。但这种不直接的方式,却让他们付出了代价:压抑自己,丧失了生命中很多宝贵的东西,如良好的关系、生命的活力等,同时也难以展现自己的光彩。
(作者:王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