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可以很科学

合拍的人才能更相爱
  
  当两个人真正相处时,大脑中的神经系统就像wifi一样,一直在以某种方式交换着“数据”。除了谈话内容能否搭上外,两个人讲话是否合拍、气息是否均匀(俗话说的气场是否相合)往往都不是大脑的思维能决定的,而是靠潜意识、神经系统来自然调节。
  合适的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会感到同步,每一个停顿都刚刚好。这种根据对方调节神经系统的能力不尽相同,造成有的人就是天生招人喜欢。而我们在感到这种默契,喜欢上他时,都是一种大脑无法分析的潜意识感觉,确实是毫无切实理由的。
  神经学家扎克•潘克塞普发现,当你爱上一个人时,神经系统的状态和吸毒相似,确实会上瘾,也会像戒不了毒一样高估那个人的重要性。
  潜意识的神经系统在运转外,我们的大脑也在不停地思考寻找能够互相欣赏的心灵伴侣。所以,不爱时,确实是有理由的。
  
  单身一辈子也不差?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谢利•泰勒发现,当女人表现出她友好的一面,特别是产生肌肤之亲时,大脑会释放出更多的后叶催产素,令她更快乐更能承受压力。雌性荷尔蒙增强后叶催产素的镇定效用,雄性荷尔蒙反而抑制。这就导致男人在郁闷时更倾向于独自思考、分散注意力,女人则需要他人的支持来渡过难关。
  即使情感寄托对男人没有女人重要,一份温暖的感情还是能令人身心愉悦。处于令人快乐的心理环境中,人的左前脑会长时间活跃,能够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当我们处于病痛之中,来自他人的爱也会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更容易痊愈。
  另一半就像港湾,为我们的情感提供一个安全的地方,当我们想到那个人时,神经系统的恐惧中枢会得到舒缓,我们确实因为有了心灵的港湾而更敢于冒险。
  
  依恋模式在童年时就已定型
  
  菲利浦•谢甫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根据人们在恋爱关系中的相处模式,依恋模式大概可分为三种类型,并且大多在童年就已经定型。
  大多数人都是充满安全感的类型。这类人基本心智健康,可以适度控制情感,从小在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善于与人相处,情感表达自如而不会为其所困。这类人懂得关心人,并把他人都看做是善良可靠的。
  缺乏安全感的焦虑型。这类人的家庭往往有些变数,或是父母情绪不稳定,导致他们从小就充满对失去的恐惧,在出现情绪问题时就急需得到他人的关注。在恋爱中表现出过度的依赖,敏感、嫉妒,沉浸在被抛弃的幻想中而不停地寻找新的安慰。
  压抑情感的回避型。这类人由于小时候习惯被忽视,而在潜意识中放弃了对关爱的需求。与焦虑型的人恰恰相反,他们的大脑无法停止关上产生压抑忧虑的闸门。他们喜欢独处,与人保持距离,难以负荷强烈的感情,难以信任对方、分享心情,在对方表达亲密感情时感到紧张。总之,他们并不觉得亲密无间的爱情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几乎不能维持长期关系。
  研究表明,在一段恋爱关系中,只要有一方是安全感型的,他的健康心态、他的爱可以缓冲掉大部分的不稳定情绪,关系就会稳定很多。
  如果你是缺乏安全感的焦虑型,学会转移自己的情绪,找点事做,给自己制造安全感,那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能是合适的。
  而对回避型的人,由于不能满足大部分人对亲密关系的需求,基本和谁在一起都是灾难。真的没有人天生就适合你,珍惜那个愿意无条件爱你、理解你、给你空间、花时间适应你的人吧。
  
  (姚刚摘自《科技生活》2011年第34期,画儿晴天图)
(作者:周游丝)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