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2024-10-25日转载自: 原作者:
抗战时期,正在中华书局做学徒的喻建章与同事困守井冈山下的连川县城,这里与湖南毗邻。当时长沙、衡阳等地沦陷,桂东、汝成等湖南边区学校图书供应困难。中华书局在遂川设有书库,湖南乡民就越过罗霄山脉,从山区小道赶来。“来的人是一批挑着两个小竹篓、戴着草帽斗笠的农民。来时挑着笋干、香菇、木耳等山货。他们将山货抛售后,就立即到我们书库,个个拿出一张土纸写的购书单(是一所所不同学校的购书单),都详列着根据学生具体人数购买的细目……战时物资匮乏,江西的‘洋货’比湖南多。他们贩‘洋货’回去可以赚钱,但是挑夫们宁可挑不赚钱的课本回去,而舍弃洋货不办。他们说:‘养儿不读书,等于养头猪。我们那里的老师们等着为学生上课啊!’这就是农民朴素的觉悟。”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喻建章仍然难忘那些农民“挑着课本的担子攀山远行的身影”。他说:“文化的生命力,是一个民族最为本质的力量。尽管日军的飞机大炮还在进攻我们,我却坚信中国不会灭亡。”
撤退途中时值九月开学,喻建章看到学生们肩上一边背着书包,一边背着衣包。“一个接一个疾走,只听到脚步声,没有说笑。青年学子们默默地在救亡道路上奋进,补上学校教育最缺的一课……”
(本刊特约稿)
(作者:李小平)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