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理财单上的4种猫腻

如果你去银行办事,不可能不注意到在大厅或柜台的醒目位置放着的那些花花绿绿的宣传单。那一张张理财说明书上醒目的标题、抓人眼球的图案设计,让有些人满怀希望投入其中,之后却遭遇亏损。
  到底是理财单在说谎,还是我们自身“段位”不高,忽略了一些不该遗漏的信息?应该说,所有销售资料都经过监管机构审核,犯明显错误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对其中的一些手法不加以重视,的确容易落得失望又失财的结果。
  猫腻1 淡化风险提示
  你一定要记住,无论是何种理财产品,只要有收益,风险就一定伴之而来。而理财单上的“风险提示”部分往往容易被投资客忽视。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些提示往往是以更小的字体,更浅的颜色,出现在产品说明书不起眼的角落。
  所以,在阅读说明书时,请掌握以下原则:
  a 由后及前。 要真正看懂不妨先看后面再看前面,因为风险提示大多数出现在末尾。
  b 由浅及深。 先看浅色字,再看黑体字,因为浅色字被故意淡化,希望避免被你过份关注。
  c 由小及大。 先看小字,再看大字。多数情况下,隐藏的风险和可能发生的亏损都会藏在小字说明里。
  投资者还要坚决抛弃一个观念:即只要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就肯定收益安全。其实,银行理财产品是金融投资产品,与储蓄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这些产品和股票、基金一样都存在风险。至于那些自称高收益却又条款复杂的理财产品,必须更加谨慎,除却细读风险提示,还应该向银行工作人员详细询问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作判断。
  猫腻2 模糊收益概念
  许多投资客抱怨:“明明宣传的收益率有20%,为什么到手只有15%呢?”这是因为理财单上所提到的是预期收益。
  投资客在打量这些诱人数字的同时,必须多几个心眼:
  a 预期最高收益率不代表实际收益率。如果追踪市场上以往银行理财产品的表现,达到预期的概率并不高。
  b 注意理财单上的收益率是否是年化收益率。例如一款3个月期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4%,这并不代表你投资10万元,3个月后就能拿回4000元。因为这代表的是12个月的收益率。因此,即使预期收益到手,投资人也只能拿到1000元。
  c 应该详细阅读产品预期收益率的测算数据、测算方式和测算依据。
  d 须将投资币种引起的汇率损失计算在内。例如投资美国市场的QDII产品,即使实现了理财单上预期的10%收益,实际收益也将随着人民币的可能升值而缩水。
  猫腻3 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晕轮效应,现正广泛应用在理财单上。它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这就是为什么你通常会在理财单的首页看到大大的字体:“投资3年,美元年化平均回报率28%、澳元33%。”
  这种营销手段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认知心理,只看见他们认同或追崇的,而容易对其他视而不见。有些产品会在醒目的地方写上“零手续费”、“零管理费”等字样,但却往往会在不显眼的地方标注收取费用。例如,一些产品没有参与费或退出费,但产品管理费还是有的。但醒目的字体只会标注“无参与费”。
  因此,阅读理财说明书时,千万记住:不要让晕轮效应蒙蔽了你的双眼。
  猫腻4 白马非马
  在研究理财单时,不妨考虑借用中国古代逻辑学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原本这个逻辑命题探讨的是统一性和差异性的问题,而如今,同样的道理可以帮助你避开认识误区:结构性存款不是存款,而迷你债券也绝非债券。
  理财产品供应商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通常会为产品取个大众化的名字,让投资者容易接受。一旦出现争执,又有合同文本为其免责,这是有些金融机构现在遵循的一条潜规则。
  所谓结构性存款,是指银行向个人发售的、在普通外汇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收益的外汇存款。显然,这和我们认识的存款有着大区别,至少它不具备本金无忧的特点。
  还有一种“双利存款”。根据产品解释,双利存款是和外币挂钩的特殊定期存款,可获得定期利息和期权费收益。也就是说,双利存款本质上是定期存款加外汇期权。显然,该产品与存款相比,收益率有可能会高于存款利息,但同时失去了存款的保本特性,必须承担更高的风险。
  如果只看到“双利存款”的“存款”,而不作他想,那就又回到了“白马是马”的逻辑老路上。

(作者:赵刚    来源:《普知Reader’sDigest》)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