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持有”的真正含义
2005年,肯尼亚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旺加里·马塔伊在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的演讲中,对“不持有”进行了介绍。他说:“‘不持有’可以用4个R来表示,即缩减浪费(Reduce)、回收再利用(Recycle)、重复使用(Reuse)、维修再利用(Repair),这是一个非常棒的词语。”他的演讲使得与会者都对“不持有”这一理念赞赏不已。
此后,“不持有”的理念便迅速风靡,并且被广泛认可和传播。同时,这个理念因为与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问题密切相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珍惜并尽可能长久地使用手中的物品、不随便浪费财物,这种“不持有”的精神,正是当今世界为了实现有效利用目前有限的资源所必不可少的。过度的包装、快餐店和便利店使用的一次性餐具、数量庞大的纸质产品……对于这些东西,我们无条件地接受,并且丝毫不懂得珍惜,肆意使用之后就随意丢掉了。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浪费,难道就不应受到惩罚吗?看看越来越恶劣的气候和环境,其实每个人都是过度消费的受害者。
不过,我们要明白一点,“不持有”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乱丢东西。除了“用过后就丢掉”“浪费”这些显而易见的表现外,“被过剩的东西拖累”“没用的东西也不舍得送人”“藏而不用”……这些也都不符合“不持有”的精神。
“不持有”的真正含义,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物品的价值,使之物尽其用。
打破传统的生活习惯
“因为这是好东西啊!”
因为这个很贵的!”
由于受到这些观念的束缚,很多人都会因舍不得使用,而将自己喜欢的东西收藏起来。这同样是一个误区。
正因为那些都是好东西,所以才应该不断地使用,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
有形的东西终有损坏的一天。
如果害怕把东西弄坏,而不加以使用,那么,你手中的物品将永远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
最不明智的是,有些人一边喊着“浪费!浪费”,一边不假思索地将房间塞满;还有很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地说:“我真不会买东西”“我不擅长整理房间”。
当一次又一次地抱怨家里的空间狭小时,你是否想过,有些东西其实是藏而不用的;有些东西虽然摆在外边,却很少会去使用。要知道,我们每天使用的东西比想象中要少得多。
“用完就扔掉”是浪费,但藏而不用更浪费!
不用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处理掉,比如,送给有需要的人、卖掉、捐赠出去等。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处理,就只能丢掉。若是不这样做的话,我们的家甚至是我们的人生,都会被这些东西攻占。
不持有”并非“节俭”
由于“不持有”的生活中蕴含着一种朴素之意,很多人便认为“不持有”的生活与“节俭”的生活很相似。
“节俭”的生活以降低生活成本为目的,而“不持有”的生活却并非如此。“节俭”的生活意味着只要你尽可能地节俭,就能省下钱来;而“不持有”的生活有时反而会增加消费。
如果不小心打碎了每天都要用的饭碗或水杯,倡导“节俭生活”的人,会到诸如百元店(相当于中国的2元店)之类的低价小店,“淘”一个基本满意的来用;但“不持有”主义者绝对不会去百元店,而是到钟情很久的商店,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一想到以后每天都会用这些饭碗或水杯,即使价钱有些贵,也会把它买回家。
“节俭生活”主义者会通过一系列免费赠送或打折活动,得到很多免费、廉价的劣质品、杂货、仿制品等,并将其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倡导“不持有”的人则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算是纸巾、小手巾、马克杯这样的小东西,也要亲自挑选喜欢的,否则不如不买。可以看出,“不持有”的生活比“节俭”的生活更能减少生活用品的数量。
“不持有”的生活追求最大限度地不持有不是必需品的东西,它与“节俭”的生活也存在着共同之处,那就是不浪费钱。但是,“不持有”的生活为了尽量不持有多余的物品,反而会多花费一些成本。如果遇到必须购买的物品时,则会无论多贵也要买。在这一点上,它与“节俭”的生活又截然不同。
如果你想过上属于自己的“节俭生活”,那么就需要一些整理技巧、收集诀窍等等。但是,对于“不持有”的生活,这些诀窍、技巧毫无用武之地。只要“不持有”,就算你不是心灵手巧的人,也不擅长精打细算,同样可以轻松自如、悠闲惬意地生活。
(作者:金子由纪子 来源:《不持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