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酒赠英雄

英国18世纪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男孩喝红酒;男人喝波尔图酒(一种甜酒);而要想当英雄,就得喝白兰地。”
  英雄,从来只与烈酒匹配。
  烈酒指的是经过蒸馏的酒。世上有所谓“三大蒸馏酒”,即以大麦为原料的苏格兰威士忌、以葡萄酒为原料的法国干邑白兰地和以高粱为原料的中国茅台。
  烈酒一直被人们赋予英雄气概,因其壮烈,史上无数叱咤风云的领袖、名将,纷纷为之折服。
  拿破仑偏爱干邑。他一生驰骋沙场,足迹踏遍大半个欧洲,总带着干邑白兰地,并且以此犒赏立下战功的将士。即使后来他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干邑也被带到船上,与这位落难的皇帝同行。
  法国的另一位名将、二战英雄戴高乐,更把干邑视为民族主义的象征。选上总统之后,他便不容英国的威士忌出现在官邸爱丽舍宫的餐桌上,而只喝干邑。据说,这与他视自己为法国产品的超级大使,以及二战期间他曾在英国遭遇白眼和冷遇有关。
  相对而言,丘吉尔没那么狭隘。作为英国领袖,他没有使自己的选择限于威士忌,反对干邑情有独钟,每天早上都得喝上一杯–这个习惯甚至终其一生。干邑和雪茄是他生平两大至爱。
  中国有所谓“好花赠佳人,美酒待名士”,法国人也一样深明此理。
  1957年10月14日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67岁生日,法国人为了感谢这位领导盟军反攻欧洲、解放法国的统帅,也为了祝愿两国人民友谊永固,敬赠两大桶酿了67年的法国白兰地。这两桶极品白兰地由专机送到华盛顿,并在总统生日那一天,在全世界的目光中举行盛大的赠酒仪式。
  那天上午10点,4位俊朗的法国青年,穿着雪白的皇宫卫士礼服,驾着法国中世纪时期的典雅马车,进入白宫广场。那两个酒桶由法国艺术家精心设计,古色古香。4位卫士举着酒桶走向白宫时,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震天,美国人高唱《马赛曲》来投桃报李。
  干邑这个盛产上好白兰地的地方,是备受爱戴的法皇法兰西斯一世的故乡,加上一直用来供应宫廷和贵族,因此当地白兰地一直带有一种皇族的贵气,尤其是它以上好葡萄来酿制,让人更觉身价非凡。
  与白兰地成为一大对比的是以谷物酿制、较为平民化的威士忌。尤其对美国人来说,在殖民地早年,葡萄并不适合在西岸种植,若远隔重洋从欧洲运白兰地来,成本太过昂贵。而五谷在美国内陆比较容易种植,因此威士忌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酿制,不用担心被英国殖民者征税或封锁。因此,威士忌对美国人另有一层特殊文化涵义,象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深受民众喜爱。其国父华盛顿便是其中之一,还自行设厂酿制。
  林肯这样说过:“告诉我格兰特将军喝的是哪个牌子的威士忌,让我给其他将军也发一桶。”大家都知道,格兰特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名将,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林肯以威士忌和他相联系,显示出这种烈酒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林肯还曾吩咐:“听着,以我的名义,给所有将军都发一桶威士忌。这样,我们就能很快打赢这场战争。”
  这种做法在美国军中也有人承继。“铁血将军”巴顿,二战期间带领麾下的第7军攻克意大利西西里岛时,便吩咐手下弄来100箱威士忌以犒赏将士。
  美军有威士忌,中国红军有茅台。
  1972年尼克松访华,国宴中周恩来向客人介绍茅台酒,说酒精含量在50度以上。尼克松报以一个笑话,说他听说一个人喝茅台喝多了,想来一支饭后烟,一点火整个人便点着了!周恩来开怀大笑,当真拿来火柴,点燃自己杯中的茅台酒,愉快地说:“尼克松先生,请看,它确实可以燃烧!”
  后来他进一步说:“长征路上,茅台酒被我们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进中南海之后,每逢患上感冒等小病,他都尽量不吃药,而是喝点茅台行气活血。
  当年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路经贵州,攻占了茅台镇,把那里的特产茅台酒通通喝光。当时周恩来用容量超过一两的杯子,一下子喝了25杯,酒量让人咋舌。有了这段历史,茅台便与共产党和红军结下不解之缘。
  许世友是一员虎将,也是一个粗人,有时近乎蛮横。他的酒量在南京一众干部中数第一,他喜欢让属下跟自己斗酒,把酒量看作挑选人材的重要指标之一,让下属吃尽苦头,有口难言。周恩来为了劝化他,有一次与他单对单赌酒。对于这种驰名的烈酒,大家猜猜他能喝下多少?寻常酒客一瓶已是极限,结果周恩来喝了整整两瓶(两斤)!许世友不支倒下,周恩来仍可勉强撑住。赌酒胜了之后,他便要求许以后不强人所难,更要求他保重身体,一次喝酒不超过6杯,即半斤。而许世友也认识到山外有山、人不可貌相的道理。

(作者:蔡子强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22期)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