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悖论雾满拦江在18世纪的欧洲,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奢华的生活而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居然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由于换了蜂王,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
的悖论
雾满拦江
在18世纪的欧洲,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奢华的生活而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居然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由于换了蜂王,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转而崇尚,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的衰败,最终沦落到被敌人打败而逃散的命运。
这个故事所说的是“的逻辑”,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悖论”。它所宣扬的“浪费有功”的潮流风气,在当时受到了严厉的指责,被认为是败坏风气的肇始。然而在200多年之后,这一备受批评的理论,却被经济学家重新定义,认为其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的行为,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当我们沉迷于“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的观念时,社会上突然涌现出一大批新潮流理财奇才。他们的理论是,在新经济条件下,古老的节俭美德,可能是现代的罪恶!
我们知道的事实是,节俭是一种被人称道的美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社会的主潮流,而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那么,古老的美德如何成为新时代的罪恶?主潮流何以被新潮流所替代7呢?
在解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要了解两点。
一是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必须避免逻辑上的合成错误。
这也就是说,对个人有益的事情,并不一定就对全体有益;在很多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很可能导致社会的愚钝。
二是解开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状态。
在已经过去的古老时代中,我们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岗位。因此,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时代不同了。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节俭的社会潮流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当公众越节约,越是降低消费,提高储蓄,社会收入就会越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总是呈反方向变动的,当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便与呈现出反方向变动。按照这样的思路,储蓄增加,就减少,储蓄减少,就增加。那么,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过来,就会导致经济萧条。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控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这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社会萧条,对整个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从BP机到QQ太后
钱过敏
老妈退休前是某出版社的编审,她是一个工作狂,被人戏称为“BP机”(B00k Publishing Machjne)。
去年夏天,老妈退休了,不知什么原因,她突然迷上了QQ。我跟她说现在还有谁玩QQ啊,笑她落伍了。她不以为然。
老妈的网名是“慈禧太后”。她把家人都加为“好友”,叮嘱我们下班前一定要在线。她经常在QQ上问我们晚饭想吃点啥,告诉我们某处的蔬菜便宜,某处卖的鸡是真正的土鸡。晚饭做好了,她就Q我们回家吃饭。
老妈视其QQ为她的私人空间,一直不让我看。前不久,老妈向我咨询如何开通手机聊天,我才得以一睹其QQ的真容。不看不知道,老妈QQ上的好友比我的多了去了,不仅有家人、以前的同事,更有不少陌生人!
老妈指着好友名单上一个叫“”的网友黑色头像告诉我,那个“”曾经约见过她。见面前,“”告诉老妈他28岁,不相信老妈是56岁的老太太,坚信“慈禧太后”是一个不到20岁的小姑娘,要认老妈做“妹妹”,还没聊上两天就非得邀请老妈去甘家口吃北京小吃。盛情难却,老妈真去了,要“”到小区门口接她,并约定了接头暗号。在“接头”地点,“太子”发现“慈禧太后”真就一老太婆时撒腿就跑,但被老妈事先安排埋伏在周围的小区退休职工拦下。“太子”至少也有40岁,被大爷大妈们教训了一顿才得以脱身,此后再也没有看见他上线。老妈不知道自己进入了“太子”的黑名单。
“这个家伙是一个还有一点良心的贪官!”老妈指着一个叫“无公害男”的在线网友告诉我。原来这“无公害男”是某单位负责后勤服务的处长,他把老妈当成自己网上的“碳粉知己”,无话不说。他告诉老妈他负责单位新盖大楼的装修工程,前段时间承包商塞给他10万元的“辛苦费”,无非是想偷工减料。工程正在进行中,他害怕工程质量出问题东窗事发,心里一直不踏实,甚至有些惶恐。
“这个‘雨中漫步’是我新近认识的。她很可怜!研究生毕业几年了,和好几个男朋友试过婚,都黄了,现在还是一个人。她总问我女人为什么要结婚?我说了很多,但她都不满意,最后我也不知道说什么了。”老妈说着就叹了一口气。
老妈正和我聊着,一个叫“痛过之后”的网友跟老妈说话了:“小痛子给太后请安了!”我笑着看老妈,冲她的QQ努了努嘴。老妈呢,立即把我撇到一边,去过她的快乐QQ生活去了!
我们什么时候能学会聆听
()林中斌
“嘘……”
我回头向右后方50多岁喋喋不休的女士抗议。但她依然旁若无人继续高谈阔论。这时熄灯后的全场数千人,正在凝神观看充满宁静气氛的舞台。那是台北“小巨蛋”演出“火焰之舞”的序幕。
我不禁回想起2001年8月在意大利维罗纳听歌剧的序幕。
维罗纳是一座古城。这里的露天歌剧院可容纳两万观众。下午6时半,人潮开始由65个拱门陆续入场。放眼望去人头攒动,很是热闹。晚9时许,穿古装的青年手持大铜锣出场,“当”的一声,全体欢欣鼓掌。三声锣毕,他退下。两万人顿时鸦雀无声!乐队奏起威尔第歌剧的序曲。
两个场景,同为序幕,对比何其强烈!
在国外教书多年后,我回的大学,发现不少学生发表意见时羞涩木讷,甚至手持已写好的心得,却发抖念不出来。但老师台上讲课时,他们却喜欢台下窃窃私语。
任公职那几年,我曾出席“行政院”院会。令我难忘的是:“阁揆院长”台上讲话,有些“部长”们在台下私语,他们声音之大,在马蹄形座位对面的我都能听见!
刚去“国防部”时主持会议,令我眼界一开:其他将领发表意见,居然有两星将领与邻座私语,声闻全场;与外军贵宾会谈,还有将领打盹,且警告后再犯。
在美国华盛顿智库服务8载期间,每次圣诞节前数百人蛊装出席的年终酒会是大事,总会安排名学者演讲,全场肃静聆听,之后大家携伴下舞池尽欢。台湾智库的尾牙(年底聚会)却大异其趣:不仅没有脑力激荡的演讲,而且几乎从头至尾麦克风都发出震耳欲聋的谈笑歌唱,连与邻座朋友交谈都困难。我曾建议改变做法,回答是:“你入境随俗嘛!”
我后来恍然大悟:这是农村文化的传统,要热闹,不要冷场!台湾不是已由后工业时期进入信息时代了吗?答案是:“他们有他们的传统,我们有我们的传统!”
我又联想起世界各地的婚礼:在庄严仪式之后,有流动的酒会和入座的餐会,大家随意交谈。但是一旦有人敲玻璃杯“叮、叮”,全场肃静。所有的注意力聚焦在发言人身上,而发言则聚焦在新人,因为他们才是婚礼的中心。
我们的婚礼呢?台上尽管发言,台下依然聒噪。热闹才是喜气,无形中,婚礼的中心成了吃喝谈笑的你我,新人成了久未见面老朋友欢聚的理由。
我问学生:“这难道是我们引以为傲,而且不容改变的文化传统吗?”在我问过之后,他们再也不在别人发言时窃窃私语了。噢!原来没有人教他们如何聆听。我希望是有的,在未来。(字数:3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