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的窘境

  在微信群里,有些人说话基本没人理,可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好冷场,果断发了几个红包,瞬间被领完了……为什么在群里说话没人理?

  社会懈怠效应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听着很蠢很愚昧,却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现象。心理学家把这种人多反而降低个体活动积极性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效应”。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法国工程师林格曼发现:两匹马一起拉一驾马车,效率并非是一匹马的两倍。这一结果令他感到十分意外,遂将他的调查延伸到人类活动。他让许多人一起拉一根绳子,测量每人释放出的力量。结果发现,两个人一起拉一根绳子,平均每人只投入其力量的93%;如果是3个人一起拉,每人只投入85%;8个人一起拉时就只剩下49%了。与“团结就是力量”的普遍观念恰恰相反,实际上,在群体中,群体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较小。而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会越小。

  我们都有“想知道别人怎样评价我”和“渴望得到别人良好评价”的心理,而一旦成为关注的焦点,个体的评价顾虑就会有所增强,人们就会自觉监控自己的行为,并倾向于更多的付出。

  但是,一旦人们被淹没在群体中,无须单独为某件事“埋单”或者所做的努力无法被测量时,个体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可以不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人,群体成员的责任感就会被分散,此时,社会懈怠就发生了。

  这就是我们在使用微信群组发起话题或者询问大家意见时,大家都持观望态度或保持沉默的原因,因为每个人心中总是想着“关我什么事”“先看看其他人怎么说”“其他人会解决的”,或者“我随意,你们决定就好”。

  然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群红”在沉默的微信群中异军突起的现象似乎与社会懈怠效应相悖。

  “资本”匮乏,

  话语权缺失

  我们发现,每个微信群里都有那么几个“群红”,他们负责群的活跃度,有话语权,同时受到群成员的爱戴。简而言之就是,你一说话,大家可能视而不见;“群红”一说话,却能一呼百应。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把“资本”区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即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包括金钱、财富和物质资料等;文化资本是非正式的人际交往技巧、习惯、态度、语言、风格、教育、修养、格调,以及生活方式;而社会资本则是一个人拥有的某种持久的关系网络,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微信群区别于现实社群,但微信群体现了群体成员之间的身份和“资本”区隔。

  对于用户而言,加入某个微信群,便意味着“在场”,其职业、收入、性别、年龄等要素,通过成员身份得以展示。因此,微信群里的对话,并非简单的文字输入,而是一个真实成员在网络空间的呈现。其文字背后,代表了个人的价值、品位、魅力、身份、财富和文化,是布尔迪厄所言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综合体现。

  一个人的“资本”越充足,其权势则有可能越大;而权势越大,就越能把自己的信息传递给他人,从而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当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话语权的时候,其他的群体成员则会争先恐后地选择依附于他,以期衍生出自身的话语权。“群红”由此诞生。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领导在群里发话,下属就会积极响应,因为领导具有较多的经济资本;而会讲笑话,会写段子,能和大家打成一片,具有个人魅力的人则占据了更多的文化以及社会资本。

  相反,那些没身份、没地位,经济资本匮乏,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刷存在感,魅力不足,还跟大家没啥交情的人,自然不会有太多的话语权。而话语权的缺失,则直接导致你在微信群中的窘境。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