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树与自由经济

  张五常是享誉国际的经济学家,写出来的文章十分耐读,一个原因是他言之有物,另一个原因是他可以把艰深的道理写得平易近人。他为人也是如此,不单搞理论,还力求“实证”。他曾经在大年夜找了3个朋友在香港的街头卖橘子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验证经济学中的理论。

  一共有200盆橘子树,每盆的成本是40港币,他们从晚上8点卖到凌晨3点半,居然全卖光了。真正有意思的是,他们虽然平均每盆卖55港币,但价钱是不断变化的,起初开价80港币,让客人还价,只要够60港币就脱手。11点下雨,喊价折半,成了40港币;半小时之后雨停了,价钱又跳回80港币;午夜之后减到70港币,再一路减,最后就算20港币也卖了。

  多惊人哪!一下雨就降价,雨才过又涨回去。这生意人定的价钱真是“与时俱进”“与势俱进”。最后,张五常得出一个结论:就得这样才能赚钱,而且要几个人一起卖,大家彼此呼应,你高我低,你低我高,让客人在中间比来比去,就算花70港币买一盆,也以为比花80港币的讨了便宜。守住一个“死价钱”非但没好处,还极有可能赔本。

  我之所以说张五常的文章平易近人,就是因为这个。他用了个很真实的例子解释经济学中的价格分歧理论,让那些认为在长城脚下与在第八座烽火台上卖汽水应该定同样价钱的人了解供需差异、劳动力成本和自由经济的道理,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街角便利店的东西可能比大卖场的贵一倍,人们又为什么宁可买那贵一倍的东西,也不去远一点的大卖场。

  我有个大学同学,他毕业之后失业了,后来跑去批发垃圾桶到街头卖,足足赚了3倍。之后,家里需要的其他东西他都批发去卖,可后来他算了算花掉的时间和成本,发现远不如专心经营垃圾桶赚钱。他得出一个结论——把别人的利润都拿来是损人不利己,且无益于社会进步的。这就像张五常一样,他用事实证明了自由经济的理论。

  (林冬冬摘自接力出版社《花痴日记》一书,辛 刚图)

青年文摘相关文章
青年文摘推荐文章
青年文摘热门文章

乐清上班族_微信公众号

乐音清和_微信公众号

有声杂志_微信公众号

网站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