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典章制度,俗称规矩,要求社会成员一律遵行,没有例外。但在人情弥漫的古代中国,规矩往往会变软。这并非规矩不硬,而是执行过程中容易走样,或叫异化。规矩走样最显见的,是因人而异。对平民百姓、底层小吏,它很硬、很铁,但触碰到权贵及圈内人,就软绵绵的,硬不起来。
发生在明朝首辅张居正身上的几件事,便显现了规矩变软的奥秘。以“改革名臣”著称的张居正,整饬吏治,雷厉风行。其铁腕改革的重要一项就是制定“考成法”:整肃官场吃喝玩乐的腐败风气,为此大幅削减驿站经费,并立下规矩——无故到驿站免费吃喝的官员,一律摘去乌纱帽;而随便招待官员的驿站官吏,同样要受罚。此招一出,全国驿站经费锐减,官员吃喝风也得到遏制。规矩硬,执行严,收效大。
但规矩落到张居正头上却不灵了。万历六年(1578年)春,张居正回乡葬父,一路上不但有千名皇家禁军随从,还配置了豪华仪仗队。张居正乘坐的大轿,前面会客,后面休息,中间设走廊,配有侍从摇扇、焚香;光是轿夫,一班就要用32人。路过河北真定(今正定),知府钱普特意找来南方名厨为张居正烹调美味佳肴。地方官员不但要迎来送往,还得送上一份“奠金”。驿站容纳不下这庞大的队伍,只得另行辟置馆舍。
不是有禁止官员用公款吃喝玩乐、节省驿站开支的规矩吗?张居正虽是皇帝特批回乡葬父的,但如此奢华、挥霍公款,怎么就没人出来说“不”?理由无他,因为张居正不一般,他是明神宗的帝师,又是当朝宰辅之首和功臣!
张居正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之后,又大力推行“整顿学风、重振人才”的教育改革。他上书提出,教育部门官员要品行端正、博学多才,学生要好好读书,不得结党营私、贿赂教员,杜绝开后门、权钱交易的歪风。为此,他还制订了条例,以规范教育部门官员、教员、学子的一言一行。明神宗立即下旨,要求严格执行条例。
规矩立得很好,可张居正又做了违反者,替三个儿子大搞舞弊。因老大张敬修科考落第,一怒之下,张居正竟下令停止当次“馆选”,使一批举子失去做官的机会;老二张嗣修科考,他命亲信张四维任主考,又在太后、皇帝的袒护下挤掉才子汤显祖,让张嗣修当了榜眼;更可耻的是,老三张懋修参加万历八年(1580年)科考,张居正竟然亲自动笔替儿子做试卷,使之夺得“廷试第一”的状元。力主“整顿学风”的他,却耍尽手段,顶风作案。钦定的教育条例对张居正而言等于一张废纸!
海瑞评说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说得有点在理,因为张相爷的生活不检点,史有明载,但这批评并未打中特权体制性之要害。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滥权枉法,滋生绝对腐败。修德、谋身的作用有限,特权的威势既可吞噬道德、良心,也足以侵蚀、摧毁所有规矩。
(天涯树摘自《湘声报》2016年6月7日,邝 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