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来治军严整者,以岳飞最为有名。所谓“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所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的私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不好女色,不收贿赂,不让儿子岳云报功劳,克己至极,以至于秦桧们要给他安罪名都安不上。结果39岁时,来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死了。
再往前推,治军有名的,是汉朝周亚夫。他老人家在细柳营迎君,见汉文帝来了也不开军营门,见了汉文帝还穿盔甲行军礼,以及著名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都令汉文帝大为满意。之后汉景帝时,周亚夫身为太尉,平了吴楚七国之乱。其战术套路,也就是稳稳守御、料敌先机、后发制人,说到底,还是在“治军严谨”这四字上头。但后来呢?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不给他坐具,也不给他餐具。聪明圆滑的臣子,这时自然是手抓着吃也要面不改色地吃下去,可周亚夫耿直,抬头去看天子席上,有没有多余的餐具。这就让汉景帝不高兴了。等周亚夫郁郁寡欢地走人后,汉景帝还来了句“这么怏怏不快的人,不能辅佐少主啊”。之后来了个莫名其妙的指控,周亚夫就被解决了。
明朝有两个例子:戚继光与俞大猷,皆为一代名将。戚继光他老人家一手创建“戚家军”,为什么不会功高震主招致怀疑呢?答:戚继光很懂得搞关系,早早地和内阁首辅张居正打得火热,还买了所谓“千金姬”,献给张居正。这种小手段当然不够光明正大,所以《明史》说戚继光和俞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人”,明说戚继光人品不够正直。但是,俞大猷刚正不阿,不跟上头打招呼,结果呢?遭了构陷,在锦衣卫诏狱里受了几个月的折磨,还是戚继光想法子,才把他救了出来。
有人说了:严谨不是他们的长处吗?是。但在体制里待久了之后,太正直的人,都会有这问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了不起的官员,是汉朝开国宰相萧何。他老人家一开始,也就是一个县吏。每年考评他在县里都是拔尖,御史要让他进中央,他很谨慎,觉得中央乱,不去,当个县吏挺好的。后来天下大乱,他和监狱狱长曹参、县长司机夏侯婴一起组建了集团。他很谨慎,明明他在当地声望高,还是请刘邦当了老大,自己继续当手下。
萧何的工作业绩,那是有目共睹的:刘邦进了咸阳,别人都去享受了,萧何却忙着收集账册法规,好继续办事工作。后来楚汉相争,萧何在后方负责给刘邦搞定一切后勤事宜。
但他能一直活到最后,可不单靠工作业绩。萧何在后方运作时,很谨慎:考虑到自己可能功高震主,赶紧把亲戚全都派去前线。到开国了,他给刘邦修建极宏大的宫殿。刘邦当然要谦虚一下:怎么这么奢华呢?萧何就说:您富有四海,奢华点也对。刘邦出征了,萧何赶紧把自己的存款都捐给军队。还怕不够,又特意强买田地,显得他比较在乎钱,只想当个官员。
刘邦到底找了把柄,把萧何关了起来。还好有人说情:萧何当年那么高的权位,不想闹事,现在太平年间,反而要闹事了?刘邦那张城墙厚的老脸皮,听了都不好意思了。
萧何到死时,还是谨慎低调,从来不装修房子,不买好地盘:我的子孙啊,如果有出息,就学我的节俭;没出息,我买的这破落田庄,也没人会来夺。
当世许多人,都提倡“厚黑学”,企图按照英雄故事,学刘邦、学朱元璋,白手起家,其实是想偏了。当领袖,世上只有那么一两个,其他人,无不在屋檐下呢。学萧何,实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