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选择,是好是坏?

  几年前的《读者》杂志上,曾刊载了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位饥肠辘辘的食客从进入餐馆开始,就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类似于饮料是要热的还是冰的,啤酒是要冰镇的还是常温的,牛排要7成熟还是10成熟,以及微辣、中辣和超辣等,在被一系列选择折磨一通之后,食客愤怒异常——他在侍应生又报出一个“选择”后,大吼一声:“我们打一架吧!”侍应生非常痛快地说“好”,又马上问:在哪儿打?餐厅里还是外面……

  这就是今天的现实——我们的选择成倍增加了。来比较一下。在上个世纪50年代,你想把自己打扮漂亮,可以从为数不多的几种散粉、唇膏中挑选。可现在,你面对的是数量巨大且仍在不断增加的彩妆与护肤用品,以及数不胜数的美容疗法,让你目不暇接,甚至陷入不知道如何选择的苦恼。食品、节假日、服饰……我们的生活中很难找出没有被更多选择改变的领域。

  不仅是消费方面,我们在生活方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20世纪50年代,女性可以从事的工作不外乎文员、教师、护士或者文艺工作者,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是有限的。如今,工作内容与地点则可以有几乎无数种排列组合。

  一方面,更多的选择能带来更大的挑选余地;另一方面,选择的数量能够压倒人。正像那个食客的反应,这可能是麻烦,而不是幸福。因为,当我们面临海量的选择时,往往无所适从,有可能根本不去消费。还记得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吗?他在自己最著名的著作《无从选择》中,提出一个相当惊世骇俗的观点:“更多选择不一定是好事”。他认为,过多的选择可能产生两种效果,一是可能导致决策瘫痪——面对那么多的选项,根本无法作出选择,比如说给你100种不同的投资方案,你会举棋不定,最后决定还是不要存养老钱为好;即使克服决策障碍作出选择,你也可能后悔,觉得错失了其他机会,使决策带来的满足感降低——因为过多的选项会提高你的期望度,以至于期望高于实际。而根据具体情况,这两者可能都是破坏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总会作出哪些选择?这会形成怎样的决策风格?它潜藏了哪些负面因素?也许它们就是你不幸福的根源。来做做下面的测试,看看在面临更多选择的时刻,你的决策风格是什么样的。

  测试:你如何决策?

  1~7分表示从“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请按照实际情况在每题后给自己酌情打分。 

  1.作出选择之后,我总会挂念着其他可能,甚至那些目前还没表现出来的可能性。

  2.不管对自己的工作多么满意,我还是会留意更好的机会。

  3.在车里听收音机时,即使我对正在听的节目相对满意,也总想听听其他频道里是否在播着更有趣的内容。

  4.看电视时我喜欢频繁切换频道,即使只打算看一个频道。

  5.我觉得恋爱如衣服,试过很多后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6.我总是觉得为朋友选礼物很难。

  7.租DVD影碟真是太麻烦了,我总想挑出最好看的那张。

  8.购物时我很难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衣服。

  9.我是狂热的“排行榜”爱好者(最佳电影榜、最佳歌手榜、最佳运动员榜、最佳小说榜,等等)。

  10.我觉得写作非常困难,甚至连给朋友写邮件也不容易,因为组织合适的字句太不容易了。不管多简单的内容,我总要打好几遍草稿。

  11.不管做什么,我都会给自己制订最高的标准。

  12.我从来不会退而求其次。

  13.我总是幻想与现实非常不同的生活。

  请按左图打分,计分方法:

  将你每题的分数相加。65分及以上说明你倾向于极限派,40分及以下说明你倾向于满足派,40~65分之间者没有明显倾向。

  解析:

  人们在决策时可分为两派:“极限派”和“满足派”。极限派:倾向于寻找“最佳”方案的人。满足派:倾向于寻找一个“比较好的方案”的人。

  极限派更容易受到过多选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极限派在购物时花费的时间很多,会把大量时间消耗在比较自己的选择与其他可能上,而且其选择范围往往更宽,所以比较的过程尤为吃力。他们会为已经排除的选项而苦恼,对自己的选择也不很满意。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某些方面的极限派。但如果你在大多数(甚至全部)方面都是极限派,这就是不幸福之根源。

  那么,如何应对过多的选择?以下是一些可能对“极限派”有助的小方法——

  ·去掉无关紧要的选项,要敢于放弃其他可能。

  ·挑选,但不苛求。对不重要的事情可以草率些,留出时间作更重要的决策。

  ·知足是福。不要在过多的选项上犹豫,节省时间。

  ·不吃回头草。记住,别人的东西总是看起来要比自己的好,所以要坚持自己的选择。

  ·积极的态度。作出选择后,别总想着不足之处,要多想想产生的积极效果。

  ·少后悔。生活很复杂,一个选择基本不可能如你想象中的那样让生活脱胎换骨。

  ·学会适应。新鞋子和新房子到手几个月之后,可能不再使你那么兴奋。

  ·不要对自己的选择有太高预期,保持平常心。

  ·如果选择是种负担,就限制自己的选择余地。给那些你不想花费太多时间的方面订一些规则,比如每周在网上订购食品,早餐只吃水果。

  对话:“随着选项的增加,人们作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下降。”

  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College)社会理论与社会行为教授,已出版数部著作,其中包括《无从选择》(TheParadoxofChoice)及《生存成本》(TheCostsofLiving)。

  《心理月刊》:您认为选择的增加会使人不幸福、甚至沮丧吗?

  施瓦茨:我认为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会导致沮丧,这主要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我的研究显示,你在“你的决策风格是什么”这项测试中得的分数越高,就越容易感到沮丧。随着选项的增加,人们作出正确决策的概率就会下降。发达国家的人均财富有了显著的提升,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的选择。但在我们每次所做的调查当中,表示自己很幸福的人反而越少。

  《心理月刊》:心理研究表明,在拥有掌控权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幸福。但是放弃选择权就等于交出了一部分掌控权,您怎么解释二者之间的矛盾?

  施瓦茨:多年来的研究已证明掌控权的重要性。但是你要知道,这些实验是将一组毫无选择的人与另外一组有A与B二选一的人进行对比。人们从中得到的第一个推断是没有选择就没有掌控权,这是对的;第二个推断是选择越多,掌控权就越大,这个推断是错误的。

  《心理月刊》:那么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呢?如果可以在数百种课程和职位中进行选择,不是更容易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业吗?

  施瓦茨:客观地说,大量的职业选择确实可以增加找到完美工作的机会。不幸的是,从主观的角度上来说,如果真的可以从事任何一个职业,人们往往过于执着“完美的工作”,一边寻找,一边不断跳槽。或者已经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自我感觉却并不怎么好。

  《心理月刊》:有些人说他们的选择余地还不够宽,他们被贫穷、低学历等限制了。那么有多少种选择才算足够呢?

  施瓦茨: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那些坚称自己的选择余地不够宽的人是正确的。过去10年中我们使富人更富,加剧了分配不平等问题。如果我的理论正确,那么他们的确将过上不幸福的日子。

  《心理月刊》:您认为我们应该限制后代的选择权吗?

  施瓦茨:当然应该。孩子们需要学会如何选择。不要问他们中午想吃什么,而是让他们在黄油三明治和奶酪三明治之间挑选。在一项研究中,我们将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在24支笔中挑选3支,另一组在6支笔中挑选3支。后一组的孩子对选中的笔更为珍视,用这些笔画图时也更认真。

  《心理月刊》:限制后代的选择权时,如何使他们不反感、不觉得自己的选择比同伴少呢?

  施瓦茨:如果限制孩子们的选择权,他们一定会产生逆反情绪。跟一个7岁的孩子讲“减少选择是好事”,他/她是不会明白的。尽管如此,为人父母者还是应该限制后代的选择权。

  《心理月刊》:我们的整个社会有可能转而追求更少的选择吗?

  施瓦茨:如果真这样做,看起来像是历史的倒退。但是如果人们能够纠正思维方式,意识到更多的选择并不能使人更幸福,我相信这还是有可能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