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5个跨界身份

  我开始写诗,是1998年。当时我还在读研究生,写诗是一种情结,每个人青春期也许都会写诗。《诗中国》集中了北大和北师大的诗人们,我被大家带着就走进了诗歌圈,因为有这个确定的圈子,我们几个朋友关系变得非常密切,每周都要聚会。

  转年,我和圈里核心人物尹丽川、李师江一起办了本诗刊——《下半身》,当时算是惊世骇俗。尽管如此,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可以靠写诗活下去,所以,我认识的这些诗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职业身份。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写诗是我生活中唯一的事情,毕业了,我的想法就是必须要去工作了。

  诗人圈和媒体圈有时会互相约稿,有所交集。一天我在办公室看到《三联生活周刊》招聘记者,我就递了一份简历。写诗的经历应该是帮了大忙,因为诗,有人承认我,有年轻的男诗人追求我,年轻人总是需要被承认。无论是内在的自信还是圈子里的名气,经历会在一个时期相互作用,带来变化。这是我唯一一次面试,工作确定下来。

  不作经验预设

  在《三联10年》那本书中,同事回忆我“好像每天都很轻松”,并且惊异我能在新闻写作那种紧迫状态中进行文学创作,二者并行不悖。以前写诗,靠直觉取胜,这种直接思维模式,让我在记者工作中获得轻松感。比如一个重大新闻中的关键人物,我会想,没准台风的中心是最平静的,大家都认为这会儿他肯定忙死了,不可能采访到,但其实他可能什么事情都没有,就等着被采访呢。另一个例子是,每次去外地采访,同事们都会动用私人关系,找当地熟人,想尽可能运用社会关系为工作提供帮助和线索,我则会直接打当地的114,查找姓名,好几次重要的采访对象都是这样找到的,这种方法在小地方尤其管用。

  这种简单直接,不作经验预设的思维方式,在外人看来也许有一点天真,但的确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写小说诗歌,想到即做。我经常在出差过程中写小说,因为新鲜环境能带来一种刺激,晚上待在宾馆打发无聊,等飞机间隙,把word文档打开就写。写报道是枯燥无味的,而写小说则是活跃的。因此,我会记录大量的想法,累积许多素材,为今后的小说、剧本打基础。

  随意写作,在当时我就是用来减压的。做记者,要承受很大心理压力。刚开始,养活自己是首要任务,找线索、找采访对象,对一个新记者来说,很有挑战性。这个过程中,我甚至都没想过诗人的身份。持续了有半年吧,而后的两年半,我一直处于这样的周期:一个月里有半个月时间在外出差,3~4天写完一篇稿,歇半天又开始新一轮工作。这样的密度、重复性和强度,是没有办法进行思考的。

  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我手边堆积的随笔素材也越来越多,我把减压写完的两篇小说拿去发表,很顺利。我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创作型的人,应该选择更自由的职业。这样的经历也让我确信,自己的人生到了一个新阶段,我要在30岁之前解脱自己。2003年,我正式离开《三联生活周刊》,开始独立创作。

  圈子其实很小,做事情要尽心

  记者生涯对我的训练至今仍深受其益,养成我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因此,我在没有外力约束的自由职业状态,也能把事情按计划完成。

  我有非常好的写作习惯,起床比较早,一直工作到接近中午,除了小说,我现在一个月大概写20篇专栏,历史最高记录是40篇,涉及情感、心理学、慢生活、杂货、手工这类生活方式题材的。

  高效率让我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期间,我做过3年电影电视剧的编剧和制片,需要不断和各方沟通,导演、制片人,各类演员,每天开无数会。我发现自己对群体性的复杂工作很不适应,还是一个独立创作人的性格,所以,我把工作焦点集中到写专栏上。另外,我会搜索其他独立性强的工作,发现自己最适应的是咨询师和作家这两种。于是,我就朝这个方向走了。

  早在读研究生时,我从老乡那里知道有笔迹心理学,特别好奇,就自己研究。当记者时,我接触的人多,会给许多不同的人分析笔迹,跟玩儿似的。有段时间,来找我做分析笔迹的人都应付不过来。这么好的反响,加上我对人感兴趣,对这门学科也好奇,于是我就去美国专门学习了笔迹分析课,之后还考了催眠师的证书。2008年10月,我在淘宝网开了笔迹分析店,3天迎来第一个客人,是老看我博客的女生。

  这个转变和首批客人的特质,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圈子其实很小,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尽心尽力,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很可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

  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人格类型去生活

  我在同龄人中属于精力充沛的,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早上码字,笔迹分析的个案大多安排在晚上8点半左右,各种不定期的课程一般都在周末进行,这样就有许多闲暇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我平时有一个大爱好,就是做手工。从2005年开始自己做手工,这给我带来很大乐趣,选布,挑花色,设计,都是自己动手。现在家里的杯垫、背包都是我自己做的。

  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整个人的状态很慢很静,可以发现自己心里真的喜欢什么。我发现,每个人的人格特质是不同的,我对很多东西好奇,很想了解一件东西是怎样生产出来的。我在工作遇到迷茫的时候,无意中看到罗素的《幸福之路》中《论工作》那章,他说,真正有乐趣的工作都是有创造性的,工作的全部价值在于把一些东西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来。我认同工作本身必须有趣、好玩、新奇,不是枯燥的机械重复。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把剩余的时间拿出来?我问自己,即想即做的做事风格,加上我确认做手工也是一项独立性强的工作,于是,就有了“SHU”淘宝手工店。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人格类型去过自己的人生,如今,自由职业并不等于无业游民,我理解的自由职业是有无限可能性的。

  这个社会有许多小缝隙留给各种各样的人,让每个人去游刃有余地生活。

  现在,回过头看自己这些身份的转变,其实它们并没有什么间隔,都是我喜欢的事情。从兴趣出发,中间肯定需要不断充电,补充必要的知识或能力,而前面的事情,会催生下一个身份出现。

  跨界风,自由潮

  从球星转身为专职公益人,这是姚明;外语老师打造互联网B2B航母,这是马云;还有赛着车唱着歌写着小说照样闲散生活的韩寒,以及一个闲得发慌的公务员,随手就写下畅销小说《明朝那些事儿》。

  “好玩”和“我喜欢”,这是跨界人说的最多的两句话。

  人事经理Carol,刚到美国休产假,喜欢做手工的她终于有时间干“正经事”——做首饰。一次在MSN上传照片给老朋友看,无意中做成了第一笔生意。而后,口口相传,只通过网络,就卖光了第一批作品。买家来自人人/开心/微博等社交网络。跨界如此轻松,完全超乎Carol的预料。她决定留在美国丈夫的身边,从此,人生多了两个身份:妈妈和首饰设计师。

  “爱好和喜欢是很私人的事情,不同的身份是不同的媒介,活得都是最真实的自己。”Carol说道。

  混迹豆瓣的知名乐评人“耳痛”最早只是一个毕业后应聘到重庆的机械老师,因为空闲,开始玩摄影,那种把阳光拍得很冷漠的展现形式,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耳痛的作品。逐渐地,这些照片被媒体发现,自此,他步入文艺青年混杂的媒体圈、诗人圈、摇滚圈。

  “做老师不是不好,只是在教授别人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忘记自己。”所以,耳痛用这一系列身份来为自己做事。他是个对生活很有想法的人,需要许多媒介去体验生命,发出声音。

  跨界生存,21世纪生存王道

  也许你会大叫这些幸运儿都被神砸中脑门了!但贾森·弗瑞德(Jason Fried)和大卫·汉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会告诉你,你落伍了!这两位美国知名网络创业家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集结出版了《重来:更为简单有效的商业思维》(Rework),口号就是:21世纪,做事情不一定要从长计议;创业不需要招兵买马,不需要半张办公桌;还有,你不一定需要投资!

  这是一个跨界的好时代,因为世界变平了。

  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都有机会借这个载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许多团购网站的创办人都是跨界的,1万元买下网站架构程序,自己通过圈子找折扣商家。他们许多人是老饕,还有一些喜欢美容,他们没有互联网背景,但都是个性明确的生活家。”

  企业也在作出改变。Google鼓励员工拿出20%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公开内部创业,培养智能,活跃创意。为此,Rework一书总结道:新时代的身份特征是:特立独行的自我、人性化和自由意志。

  自我认知的转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曾凡一,是出名的美女科学家。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4岁开始学钢琴,5岁登台演出,曾在国内国外开过多场个人音乐会。但当唱片公司来找她签约时,她却放弃了。“我要考大学。”她说,小时候脑子里还是比较单线的思维,觉得只能做一件事,现在发现,许多事可以齐头并进。

  电视台主持人李静,从专职媒体人转型创办乐蜂网时,一个很深的启示就是:要敢于跨界。李静说,自己曾读到一段文字很能形容她的心情——30岁时,觉得你没有什么事是干不了的。而现在,因为参与的事情越来越多,她发现,到了40岁,有些事情反而不必亲力亲为。这是自我认知的转变。

  3条规则,轻松跨界

  1、从兴趣出发,较易打破不同行业的界限;

  2、充足的精力是跨界的重要前提,抓住时间缝隙干活,例如午睡十几分钟,同时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3、跨界的重要品质是:想法不过夜,想到什么马上去做。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