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比什么?对父母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挺大的问题,涉及到父母的教育观和孩子向哪个方向发展。有的家长特愿意拿自己孩子弱的方面,与别的孩子突出的地方比,结果可想而知。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想让孩子在某方面有进步,盲目比较是不可取的。
妈妈们经验谈
Q1 你为什么会拿自己的宝宝和同龄的宝宝来比较?
俗话说:不要输在起跑点上。在什么都比的时代里,还在牙牙学语的小宝宝,在爸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下,会不会成为妈妈们相互较劲的对象呢?
超级比一比
有时听到同龄的宝宝已经长几颗牙了,或是已经会走路了等等,就会担心自己的孩子怎么还没长呢?是不是营养不够均衡?还是发展较缓?通过其他孩子来对照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以做适度的调整。(乔薇妈妈)
我会拿自己的宝宝跟同年龄宝宝比较,但是妈妈的心态一定要摆平。比较自己宝宝与其他宝宝的差异,是为了让我知道,我在哪些学习方面还可以协助宝宝进步。(雅宽妈妈)
因公婆同住,婆婆常看邻居的小孩成绩很好,就会开始说,人家的小孩多聪明、多用功、都考第一名,无形中让我产生压力。虽然觉得小孩快乐生活,不一定要第一,却还是会被长辈比较。(冬梅妈妈)
baby是世界唯一不会比较!因为自己和同年龄的人成就也不同。(琼臻妈妈)
每个孩子出生都有他的使命以及责任,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及做法,所以就算自己的小孩子不如人,我想也没什么好比较的。因为个人的专长不同,如果这世界上每个人的都一样、长得都一样、都一样的聪明,那这世界上每个人还会有差异吗?(秋香妈妈)
每个宝宝都不一样,所拥有的天分也不一样,拿宝宝和别人比较,会伤害他的自信心,我自己本身不会这样做,因为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宝,没有妈妈会希望伤害自己的宝宝。 (喻瑄妈妈)
不会拿自己的小孩跟同龄的小孩比较,原因是每个小孩都有自己本身的个性、特质、未来发展也都不一样,如果凡事都要比较,小孩跟父母都会活得很辛苦。在这个凡事都在比赛的社会里,何不让我们的小孩有自己的想法,适时的学会表达自己的理念,再与他人沟通讨论,学会独立成长,我想这是父母必须给小孩子的。(嘉芳妈妈) Q2 你特别在乎孩子的发展不及其他同龄的孩子吗?
“我的宝宝怎么还不会走路啊?”“我的孩子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呢?”家中有小孩的父母们,会担心自己的小宝贝跟别人与众不同吗?
语言能力
我家宝宝是男生,语言学习上比较慢,刚开始,发现跟他同年龄的女宝宝都会讲一些话了,我家宝宝却只会说很简单的字而已,当时说真的蛮忧心的。现在宝宝快两岁,语言字汇的学习力也越来越好,我也渐渐放心了。(雅宽妈妈)
我比较在乎孩子的动作与语言发展,因为动作与语言是所有发展和学习的基础,若出现动作与语言发展迟缓的现象,应该马上寻求医生的协助,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免错过黄金治疗期。(燕如妈妈)
脑力发展
我希望我的小宝贝能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对于不知道的事情可以发问,增加他的洞察能力。(秋香妈妈)
专注能力吧,感觉上能够静下来的小孩,学习才能事半功倍,也更能发展逻辑思考能力。(明慈妈妈)
健康方面
健康很重要,假设宝宝在健康方面与其他的孩子不同,相信所有的家长都会非常担心。(智媛妈妈)
比较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或成长曲线,健康是最基础的。 (美桦妈妈)
社交与生活能力
当小朋友要开始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共处时,就要开始学习社交能力,在家与家人的相处,在学校与同学老师的相处等。(孟倪妈妈)
我会在乎孩子的礼节及行为规范,希望他比其他孩子做的更好。 (冠茵妈妈)
Q3 当孩子表现不如你的预期时,你怎么自我调适与寻求协助呢?
从怀胎的第一个月,到宝宝呱呱坠地,爸爸妈妈总是对他们满怀期待,然而当Baby在说话、长牙、爬行等方面的发展,跟期待有所落差时该怎么办呢?让我们来看看爸妈们如何解决吧。
亲子沟通乐会先静下心来了解自己真正的预期是什么,孩子是否有此能力达到预期,若孩子己努力但仍无法达到心中的预期时,则会和先生做双向的沟通。(珈嘉妈妈)
询问孩子意见,并协调改善。(冠茵妈妈)
在教小孩的过程中,我发现小孩的学习力有时候是一瞬间的,也许这阵子觉得他的学习能力一直没进步,等时候到了,他就会表现出来他学会了。在那个时候,当妈妈的我是最高兴的,所以我学会慢慢教他,然后等待他开窍。(雅宽妈妈)
孩子是个新生命,对任何东西、对世界,都有着新的体验,所以难免会有一些表现不如预期。慢慢地陪着孩子一起前进,去了解为什么孩子做不到?再看看其他孩子,可以做到什么?怎么做到的?再慢慢教导孩子、体会孩子的感受,也是一种自我调适。(庆玉妈妈)
书与专家是精神导师
参考书籍或是专家的建议,或是一一尝试各种可能的方法,找出其他可发展的专长与潜力,以此鼓励他建立自信心,而后再慢慢去克服原先不如预期的缺点。(明慈妈妈)
我会找数据,找其他有经验的妈妈、医生,甚至协会。(智媛妈妈)
父母要淡然
其实,谁都难免要和人家去比,但为人父母的心态很重要,如果你管不住自己非要比,就暗地里比,千万别在孩子面前说出来。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想想看,老师都在比,孩子能不比吗?(嘟嘟妈妈)
有时不是孩子承受不了,而是家长看不下去孩子那想要却没有的可怜巴巴的眼神,于是就出手买回,博得孩子一笑。其时,小孩子最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了,过不了一会儿,他就忘了,而家长,却过不了自己那一关。(豪豪妈妈)
自信自己拥有的最好
这个别说对孩子,对大人都有点难,所以需要从小培养。智慧的父母,你一定要告诉孩子,什么都比不上宝宝的健康自信快乐,拥有这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别人简直没法比。孩子从小有了这个底气,家长还怕他们长大后受不了物质诱惑?(舟舟妈妈)
盲目比较不可取
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而家教中的从众随流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在多数情况下,从众随流可以使家长借鉴其他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经验与方法,避免走弯路,这是可取的一面。但有些家长没有主见,不是从自家、自身和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出发,而是盲目随大流、赶时髦,其结果往往出乎家长的预料。
比物质
对孩子们的衣着、食品、玩具、生活用品等方面进行攀比,是年轻家长们育儿过程中比较的最常见形式。其主要表现为别的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得要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也要想方设法办到,使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家长们的物质比较,有的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有的是由于自己小时候物质缺乏,现在对孩子产生的补偿心理;还有的是出于对自己良好生存状况的一种炫耀,希望通过孩子来体现自己生活条件的优越等。正是出于上述的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了“育儿物质竞赛”中。
比财力
对孩子教育投入上的攀比,是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比较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兴趣班、特长班正是这种攀比的直接原因和后果。而各种贵族学校、贵族幼儿园、准贵族班的开办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家长们重视孩子的教育、舍得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投资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一味的比较,则是对重视早教的曲解。造成比较的原因主要是家长们缺乏正确的育儿思想,无法对教育孩子的目标及方式等作恰当的定位,所以只好随大流。同时,部分家长急功近利,有的甚至将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仅仅等同于金钱的投入,认为只要多花钱孩子就能成才,而忽略了孩子成才所必备的其他因素,比如父母的关心和引导等等。
比其他孩子
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是又一重要的“比较”形式。有时候,这种比较是将自己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家长会感到惭愧,然后回家“扬鞭奋蹄”;有时候,也可以是将自己孩子的长处与其他孩子的短处相比较的情况,家长会替孩子骄傲,甚至延伸出虚荣心。
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本身是没有意志的,他们仅仅是爸爸妈妈可以任意操纵的小木偶;还有一些家长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他们便肩负着实现父母们未曾实现的理想和张扬父母个性的使命。因此,当以上两类家长遇到其他孩子时,他们总会忍不住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一番比较。这种攀比实质上是缘于家长自身的虚荣心和好胜心。
Tips:专家的话
1 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许多孩子幻想成为伟人名人,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可是这些幻想常常成为孩子沉重的包袱,使其失去童年的快乐。
2 应该鼓励的不是分数,而应该是孩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和基本素质的提高。
3 跟孩子讲话应多用短语,并力求用语准确恰当。
4 奖罚不宜太多。罚得多,会使孩子心灰意冷;奖得勤,孩子会觉得平淡无味。
5 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不要强迫孩子去圆自己的梦。
6 世界上没有完人,不要期望孩子成为十全十美的人,少一些苛刻,多一些宽容。
比较付出的代价?
代价1 小小的人儿学会了攀比
远的不说,就说在幼儿园里,每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么一丁点儿的孩子竟然也学会比吃、比穿、比谁家电子琴的牌子好。其实,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妈妈们在攀比,在谈论,孩子当然很快就学会了。
对策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当家长们在较着劲儿“比赛”的时候,就为孩子作了“最好”示范。所以,“孩子面前谨言慎行”,一点没错。
代价2 孩子的自信心在比较中失落。
直截了当地拿孩子互相比较,往往会使在比较中“落败”一方的孩子受到诸如被家长责难、被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必然会使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而这种比较经常是不够合理的,比如拿己短处比人长处。于是,在家长们一次又一次的比较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经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并最终失落了。自信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赏识教育之所以被广为推崇,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它是通过赏识孩子从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对策
事实上,由于先天条件及后天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展潜质。养育孩子,只有尊重规律和科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育儿过程中的比较实质上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是以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此种做法忽视了孩子之间存在的诸如兴趣爱好、身体发育状况、后天成长环境等个体差异,而一味以家长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这不但违背了成长的规律,而且也会使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和感受公式化,最终必然会限制个性的发展。
代价3 比较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压力。
孩子的适应能力往往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得多,他们为了取悦父母,往往会去揣摩家长的想法,小小年纪便产生较强的得失心。为了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他们总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更好,而一旦别的孩子超过自己时,他们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对策
爱比较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当孩子不如人意时,他们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有的还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甚至取消孩子优越的物质待遇,想想看,这些会给小小的孩子造成多大的精神压力。
一位明智的妈妈不会是爱比较的妈妈,更不会是随意对孩子下结论的妈妈。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让孩子在优点面前虚心,在缺点面前有信心,在出现真正的问题和不足时先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恰当的解决方法,然后引导孩子进步,才会让孩子重新找回欢乐的童年。
结语
爸妈最好不要将孩子跟别人比较,而要去发掘孩子的独特性,把爱比较的心态,转化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动力,鼓励孩子发展与众不同的自我价值,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