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伴随着2009年北京高考分数的揭晓,新一届的高考第一名也水落石出,成为社会各界争相关注的热点。
高考状元都出生于高知家庭吗?什么样的苗子将来最有可能成为高考状元?他们是天生的“读书机器”吗?抑或是高分低能的代名词?每年的这个时候,围绕着高考状元身上的种种“特质”,都会有种种不同版本的“传说”被广为传播。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从1999年开始,已经连续10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名省级高考状元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层访谈,被称为“中国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通过对状元们学习、生活环境、心理的研究,王极盛认为,状元的产生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事件”,但要成为状元,却有着不少必要因素。王极盛教授总结出了这些孩子的共性,并澄清了人们对状元认识的一些误区。
第一名并非“书呆子”
很多人都认为,想得高分必定要进行“题海战术”,所以状元肯定大多是书呆子型的。但是对400多名状元的研究表明,高考成功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心态。
善于总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状元们取胜的法宝。2006年陕西西安的高考状元闫欣说,她的经验有两条:一是从来不做老师没布置的题目,二是从来不买教辅材料。“同样类型的题只做三道,重要的是靠思维取胜。”
不少状元都说,在学习上帮助同学可以让自己提高得更快。因为给别人讲解首先自己要清楚明白,而给同学讲解的过程也是自己整理思路、再巩固一遍的过程。
心态比成绩更重要
王极盛教授分析:“扎实的基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良好心态”才能催生高考状元。
“心态好”是当状元必备的因素。曾有一位山西考生,高考前每次模拟考试都是省、市第一名,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当年的状元非她莫属,但因为压力太大,这名考生在正式高考的时候只考了300多分,连本科线都没到。老师们都不相信这样的结果,申请破格查阅高考试卷,发现考生因为紧张,很多题都没做。
一位高考状元说:“我觉得全市前300名的学生都有成为状元的可能。”专家认为,状元的产生很偶然,而良好的心理状态很可能是决胜的关键。1999年北京的理科状元出在汇文中学,该校杨颂同学以684分夺得高考第一名,进入清华自动化系。而他的同班同学杨竞,只比他少一分,以683分进入北大生命科学院。状元杨颂说,他们俩从初中开始就是同班同学,其实平常考试,他几乎从没超过杨竞。不过高考前专家曾对这个班进行过心理测评,杨颂的心理测评成绩比杨竞高了几个百分点。也许就是这一点点差距,使他在高考中多考了一分。
第一名不是“铁杆第一”
戴上“状元”桂冠的孩子们,似乎有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很多人认为他们一定是天赋异禀的“神童”。但不管状元们自己还是专家,都认为“高考状元”的产生很偶然,状元也是普通孩子。
王极盛教授对400多名状元进行过统计,这些人中,只有不到10%的人在高中一直保持年级第一,有不少状元甚至在年级排名进不了前10,只在二三十名左右。很多人是只有高考这一次技
压群雄,也许因为平常成绩不拔尖反而使他们心理上更轻松。
2002年浙江省的理科高考状元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