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记忆 逼真虚假记忆曾致大量冤案

fixed" zzz="184614">

  人们拥有逼真记忆的事情可能从未发生过

  当你对某些事情拥有逼真的、复杂的记忆时,请注意,不要对这些记忆太信以为真。因为这些事情很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称,错误记忆的概念已经从心理学实验室转移到大众媒体上。人们已经开始了解到,人类可能会拥有关于某些事情逼真的记忆,而这些事并未发生过。也许,对于取决于目击证人的记忆的裁决,需要慎重对待了。

  被七个证人指认,“罪犯”遭受错误记忆之害

  是否每个人都会产生错误记忆?错误记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能不能被矫正呢?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尹文刚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进行了详细介绍。

  “曾有国外的一个统计,每年在大概几千起误判的案件中,有近一半都是由于证人的目击有错误,最后出现了问题。”尹文刚说。

  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国外的案例,一个类似牧师,长得彬彬有礼的人,无辜地被卷进了一宗案件,并且有七个证人,同时都认定他就是案件的罪犯。后来由于真正的罪犯自首了,该案件才水落石出。原来,两个人都很文质彬彬的一个共同点,让七个证人都误认为最初的怀疑对象就是罪犯。

  “错误记忆是记忆的扭曲。”尹文刚说,人的记忆在脑子里并非固定不变;以前从没有经历过,但总是觉得经历过;或者以前经历过,但有一些记忆的扭曲,这些都属于错误记忆。

  为什么会产生错误记忆

  尹文刚告诉记者,最早曾有心理专家认为,人的记忆是一种信息编码,这种编码把人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类,然后命名;最后在脑子里存储的就只是一个归类后的命名,而不是信息本身。

  “编码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主动转化的过程,而且,在人们以后回忆时的解码过程中也有主观性。由于主观因素的存在,所以信息在转换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记忆的错误。”

  据尹文刚介绍,上世纪60年代曾有这样一个实验,最初让一名被测者看一只猫头鹰,而后将猫头鹰拿走;一段时间后,让被测者回忆猫头鹰的样子并把他记忆中的猫头鹰画出来。画完以后,再将画拿给下一名被测者看,过一段时间,让第二名被测者把他所看到的信息画出来……就这样一直传下去,到第十八名被测者时,猫头鹰已经变成了一只猫。

  “错误记忆产生的原因还有很多。”尹文刚说,情绪、因果关系和内隐记忆也是造成错误记忆的重要因素。

  人受到情绪影响,尤其是受强烈情绪影响的时候,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注意。正因为如此,人们所注意的范围就会变得狭窄。从而,人们可能会对感兴趣的一些细节记得非常清楚,而另一些同样比较重要的细节就会完全忽略。这样,在不经意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记忆上的错觉。

  与此同时,人们在看到一些支离破碎的事物时,就会主观地、不自觉地将这些片断组合成一个很符合逻辑关系的、合理的画面。这被称为归因。“一件事是怎样产生的,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存在人的主观因素。”

  “记忆错误还往往和内隐记忆联系在一起。”尹文刚介绍,所谓内隐记忆,就是一种自动的、不需有意识回忆的记忆现象,人们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会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上表现出来。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