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难中死去的人是不幸的,而他们把更大的不幸留给了活着的人们。一场灾难给生者内心留下的,也许是一生都难以愈合的伤痕。灾后的恢复建设中,心灵的重建同样重要。
唐山地震后,“精神废墟”的概念首次被提出。近年来,灾后心理干预作为一项新兴事业,逐渐走进了各种灾难的发生现场,为受伤的心灵搭建起一座座心灵家园。
7月20日,唐山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一场学术研讨会在这里悄然拉开序幕。会议的主题对多数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字眼:全国群体性灾难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此时距离7月28日还有短短的8天。
“唐山地震是人类史上一次特大的自然灾害,震后人群心理卫生的研究对我国群体性灾难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意义重大。在纪念唐山抗震30周年之际,在这里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意义非凡!”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成员、中南大学乡雅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杨德森说。
在众多与会者的眼中,这是一次特殊的抗震纪念活动。
1、“地震造成的伤害并未因为大地震的停止而终止”
■“每到7·28前后,这对老夫妇都要大病一场”
来参加会议的原开滦精神卫生中心医生、在读博士徐广明向记者讲起一个病例:
1976年8月,唐山大地震后。大雨滂沱,大地一片荒芜。
漆黑的夜色中,一对夫妇手拿铁锹在废墟上疯狂地挖掘,嘴里反复叨念着儿女的名字,仿佛看到了他们,而且完全不顾旁人的阻拦。而此时,他们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早已经在地震中遇难。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整整一周。几年后,这对夫妇又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每年的7月28日前后,这对夫妇就心乱如麻,如万箭穿心般痛苦。那几天中,他们不看电视报纸,不听广播,不愿触及任何与7·28地震相关的信息。用他们的话说:“每到7·28前后,我们都要大病一场!”
“这是我们在做地震灾害心理卫生远期后果研究中发现的典型病例。他们所表现出的否认回避事实、幻听、幻觉等症状,在精神病学上叫做应激障碍,是经历灾难事件后留下的一种精神创伤。”徐广明说。
据1978 年8月唐山市精神病院一份普查结果表明,在两年时间里,该院确认因地震造成 的极度痛苦、悲哀或恐惧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108例,占各类精神病的2.4%,这些患者呈现出突发的震灾致病特点,病情以反应性抑郁为多,约占40%;次 为反应朦胧,约占25%;并伴有巨大精神创伤导致自杀行为。
■20年后,她突然不敢乘汽车了
1997年的一天,开滦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症病区主任于振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病号。这位40岁的吴姓中年妇女走进诊室时,显得神色紧张,进来后先拧了一下门把手,又环顾了房间四周,这才放心坐下。
吴女士是一名矿工。一年前的一天,她出差到南方。晚上,宾馆房间突然停电,顿时一片漆黑。这骤然的变化仿佛激活了吴女士体内所有的恐惧细胞,她像疯了一样从床上跳起来,四处找门,最后夺门而逃。
此 后的一年中,吴女士每到一个封闭的环境,都恐惧万分,害怕自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