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重建-社会支持最重要

fixed" zzz="10678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震灾席卷汶川,全国多地均产生强烈震感。这场地震灾害,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面对天灾,我们该如何平复人们内心的恐惧和创伤感,如何帮助灾区民众尽快从灾难的心理阴影里走出来,怎样让心灵创伤得到更快更好的治愈?笔者针对以上问题电话连线了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博士,对于灾后心理重建,她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的参考和建议。

  几年前的非典爆发和这次四川汶川县7.8级地震,都是创伤性事件,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威胁生命、不可预期、同时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我们无能为力。因此,这类的突发事件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

    一、创伤受害者的心理生理反应——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在创伤性事件中,创伤受害者分为三级:一级为受害者本人,如亲历灾害现场的人。二级为灾害目睹者,如参加营救的解放军、武警、医护人员等。三级创伤受害者为间接受灾难影响的人,如受难者的亲属。

  以上的创伤受害者在灾难发生后的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主要有两大类的反应。

  阳性反应(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创伤受害者在某一时期内会处于一种很兴奋、激动的状态,如不停地哭、不停地诉说,浑身发抖,做噩梦,失眠,愤怒,灾难现场那些惨烈的画面在脑海里不停地闪回,身体上会重新体验在地震时的恐惧感觉……

  阴性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支配):另一种反应是会避免再提到与灾难相关的事情,拒绝接受灾难现实,总的来说就是采取否认和回避的态度。还有一部分症状为木僵状态、抑郁、内疚和身体疲乏等。

  方新博士强调,有些创伤受害者在出现了以上某种或某几种反应后,会以为自己受刺激了、不正常了,其实不然,这些反应恰恰是有机体在大型灾难发生之后,身体所迸发出的正常的应激反应,是有机体自然的加工过程,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应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急性应激障碍(ATS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亦成为关注的重点。

  在创伤性事件受害者中,70%的人会在半年或几年后自行痊愈;但另外30%的创伤受害者在几天至几十年之后,则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心理症状,如美国有部分参与越战的老兵,在回国后几个月或者几年后出现了自杀、酗酒、吸毒、药物依赖、抑郁、杀人等等症状,临床上还有案例是在创伤二十多后才发病,专业领域被称作“创伤后应激障碍”。所以,重大灾难发生后,及时对创伤受害者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社会支持最重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对于创伤受害者,强大的社会力量,会给他们带来最有效的支持。几乎所有的关于创伤恢复的研究报告都得出同样的结论:社会支持在创伤受害者的恢复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亲友之间的帮助和支持,政府提供的救助队、医疗队、帐篷等人力物力的支持,也包括单位、工会、妇联、社区等在灾难来临后做出的应急措施,还有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都是社会支持的具体表现。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