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精神分析史的视角,阐述了精神分析学对人体精神结构中的重要现象自恋的研究。一百多年来,随着精神分析学的完善,对自恋的研究己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现象学,发生学,病理学和治疗学。本文旨在把握对自恋研究发展的脉络,希翼能对研究我们的文化人格有所稗益。
[ 关键词]:精神分析 自恋 自身客体 共情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Freud时代的理解:
自恋(narcissism)一词泛见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于一个凄美的古西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年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自恋首次由文学概念而引申入临床描述,功劳分别归于精神病学家,性学家霭理士和纳克,他们分别于1898年和1899年在各自的论文里描述过自恋的病理现象,描述了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对待自己的一种态度。自恋者自我欣赏,自我抚摸,自我玩弄,直至获得彻底的满足。[1]
随后, 在1914年,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Freud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自恋”中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作了说明,并以此构成他性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论文里,Freud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Libido),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之为原始的自恋。氟氏同时认为,这首次的爱是种自体性欲的性满足,它是被当作一种活命的功能来体验的,其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原始的自恋被他假定为见于每一个人。在原始自恋里,孩子爱养育自己的女人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孩子尚没有能力将养育自己的女人独立开来,但这也为以后爱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打下了基础。
Freud认为,人首先将爱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母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养育者,总是被当成是最初的投注者.母亲或母亲替代者因而成了最早的爱的客体, 但此处是将母亲作为一个有别于自己的客体来爱的。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母亲为模型--即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这其中极端的例子为同性恋者。
自恋的爱表现为爱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爱他人是因他人是自己的一部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