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杨中芳)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提出的本土化概念经常被误为是与现代化、全球化相对立的概念,并用之来作为反对本土化的理据。本文首先试图澄清本土化是指研究者在作研究时思考问题的本土化,亦即指研究者逐渐把自己文化传统放在研究思考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及行为之框架之中的过程。它与现代化及全球化这两个探研实质社会变迁的概念不属于同一层次,因此不可混为一谈,也无所谓相互排斥的问题。作者甚至发现目前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之讨论及研究急需要本土化,因此提出一个思考框架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及全球化等概念整合起来,并且提出一些研究现代化问题着手点的建议。
【 正 文 】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已经有十多年了,相当多的人已经能够接受在研究现代中国人的心理时,应该把自身的“历史/文化/社会”情境放在思考架构之中。尽管接受的理由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但是一直以来的难题是:要如何将这个框架放在对研究课题的思考之中呢?经过几年来的深思,我得到的一个小小的结论是:研究现代化这个课题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因为研究现代化这个问题时,我们主要是探讨“传统”如何在受到另一些“新元素”的刺激影响之下做了某种程度的改变而成为“现代”。这样一来,我们不但必须注意到我们原有“历史/文化/社会”的“传统”是什么,同时还必须认清哪些是影响我们的“新元素”,更要探看它们对传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例如,接纳、包容、排斥、回归、反思、反叛、整合等),最后还要看这些影响产生什么样的“现代”及现状。那么,现代化的研究正是在一个“现代”的时间点,把“历史/文化/社会”包括进去地来研究当时的各种社会行为及社会现象。其思路就与本土思路非常接近了。所以,在我过去几年的写作中,一向主张现代化研究应是进行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课题(杨中芳,1993)。本土化不是去翻老帐,找古董,再把它们包装成值钱的货品来卖,而是把可能影响我们应对现代生活的新的、旧的概念,从文化传承这个角度,去看它们在现时生活的运作及意义。而这个思考路线不正应与现代化研究相同吗?
也正是从这个观点来看,我认为个人的社会化与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