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思维和新兴科学相悖

fixed" zzz="106668">

思维方式影响深层文化,中国象棋就充分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变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不喜欢用直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心理研究发现中国人缺少把问题细分出来的意愿和能力———

  中庸思维、整体思维常常可以“代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但这些结论是否有数据支持呢?北京大学心理系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侯玉波副教授等人从1998年开始在这一领域内从事研究并进行了很多实验。侯玉波选取超过1万名测试者,将中国人与西方人处理事件、社会适应等问题进行横向分类比较,得出结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确实有区别,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确会影响他们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样的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非新话题。但侯玉波副教授认为,这一结论还有待充分的研究支持。传统的研究常常难以逃出西方心理学的框架,他通过自己的实验和比较,编制一套可以测量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量表,使得中国人思维特性得以量化、具体化。目前研究虽已达到精确结构与分类,但还有一系列的后续研究。

  侯玉波认为,北大教授费孝通的四句话可以概括中国人做人方面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侯玉波解释,中国人希望实现人人和谐,天下大同。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思维方式,这为现代学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路径。

  在古代书籍中,也有类似的概述:“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西方观念更倾向于绝对独立的思考,而中国人的思维核心是承认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变。

  心理学某种程度上支持了《易经》阻碍中国科技发展说

  在此传统基础上研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需要从两个层面上来进行。首先,这一研究从理论上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一领域的研究需要解释,文化如何从深层次上影响中国人的心理进而影响其行为;其次,这一研究从实践上能说明什么问题?现在很多人评论,中国人缺乏创造力,新兴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实际上,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这些问题。

  杨振宁先生在2011年的北京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提出,《易经》阻碍了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批评有人赞同。而研究表明,心理学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观点。

  从心理研究结果看,中国人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缺少把问题从整体背景中区分出来的意愿、能力、技巧,因而无法做出进一步的分类。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远程作用力,却不善于对此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区分与分类,也就不可能产生电磁学、量子力学等新的学科,更别谈更专注更深入地研究。

  用西方人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