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放
美国马里兰州胡德学院教育系
邹泓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摘 要 参加研究的被试是来自北京某公立幼儿园的78名幼儿和他们的母亲(78位)以及幼儿园老师(12位)。幼儿平均年龄为四岁十个月。用来测量亲子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工具是中文版的沃特斯-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用同伴间社会交往测量和教师的评分来评定。研究结果表明,亲子依恋和师生依恋关系的安全性与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有显著相关。依恋安全性得分高的幼儿具有较低的攻击性、乐于帮助别人、在群体中更受同伴喜爱。
1 引言
儿童依恋理论自60年代发展起来,已成为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主导理论之一[1] 。如依恋理论的创始人约翰 鲍尔比(John Bowlby)的理论所述,儿童与母亲(或代替母亲角色的其他监护人)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将成为儿童与其他个体建立关系的内部模式,并决定儿童与其他个体之间关系的特质。也就是说,儿童与其直接监护人(通常是母亲)依恋关系的特质对儿童的社会性及情感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儿童与其他成人、同伴的社会关系。
依恋关系的特质,用儿童依恋理论界普遍接受的概念来界定,可区分为安全性高(secure)和安全性低(insecure)两种。与母亲依恋关系安全性高的儿童通常把母亲当做自己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基点,对母亲有较强的信任感,在遇到危险或挫折时会主动寻求母亲的帮助。而安全性低的儿童通常对母亲没有信心,害怕分离或回避母亲。传统依恋理论认为儿童与不同成人建立的依恋关系具有相似性,而这一相似性是由母子依恋关系的特质来决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