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的启示

fixed" zzz="106542">

  

鲁丹

  原 题: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及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摘 要:内隐学习的研究历经三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极大地冲击了以理性思维为中心的“学习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将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阐述了内隐学习在语文词汇、语法、语感和迁移等方面的体现并加以解析;进而探讨了其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意义,具体表现在:应使师生充分认识到内隐学习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将语文教学与认识客观事物、进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在课堂中恰当运用暗示教学等。

  论文关键词:内隐学习;外显学习;语文教学

  人类的认知活动是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的统一,两者相互独立,相互依存,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在中外传统教育与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是有意识的经过意志努力的认识过程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而内隐的无意识的学习则自然而然地被长期忽视。直到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Reber发表题为《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的研究报告后,才开始了对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经过三十几年的努力,内隐学习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给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以内隐学习的理论研究为切入口,将内隐学习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探讨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的新思路。

  一、内隐学习理论

  (一)内隐学习的概念
  内隐学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Reber通过人工语法学习实验首先发现的,他将其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①。相对于问题解决、思维决策等需要经过意志努力来完成的外显学习而言,在内隐学习中,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内隐学习研究领域的界定通常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内隐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是意识不到的,至少被试对所学到的东西不能提供言语说明;第二个标准是,被试学习的信息教简单的联想或频率计算更复杂;第三个标准是,内隐学习不涉及有意识的假设检验过程,而是作用于刺激的认知加工的伴随结果②。

  一个小孩子从出生起的六年时间里,不需要他人的有意识的指导就能将母语讲得相当地流畅,并能掌握正确的语法;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可以一眼认出自己的朋友,却并一定能清晰地表述出他的五官特征。而当你试图说出依据的原理或规则时,却可能难以说清楚。这些都是个体通过无意识的学习完成的。

  (二)内隐学习的特征
  首先,内隐学习具有概括性。即内隐知识容易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结构相同的新情境中去,且显示出良好的迁移效果。其次,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内隐知识能自动地产生,而不需要人们意志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它的学习结果不能被主体意识到,但却能在适当的情境下自动激活,自行发挥作用。第三,具有抗干扰性。内隐学习不易受个体学习动机、情绪状态、年龄和环境等的影响,比外显学习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第四,信息的贮存容量很大。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会对内隐学习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