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有战斗发生,每天都有人死于战火,战争和冲突似乎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战争和战斗的书籍却是如此之少,这实在有点不可思议。
贡献这本《战斗与冲突心理学》的本·沙利特,是一位亲身参加过战斗的心理学工作者。当年,他刚从大学毕业,服役于以色列海军,以“如果没有与其他战友并肩战斗的亲身经历,就无法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来为部队服务”的理由说服各级军官,得以参加到战斗中。像很多第一次上战场的人一样,当战斗打响时,沙利特也紧张到几乎崩溃。但突然间“好似猛然被从镣铐中释放出来”,他找到了自己的感觉和要做的事情:研究战斗中人们的反应。
转过头,他看到身边的重机枪手脸上挂着微笑,正兴奋地扣动着扳机。这景象震撼了沙利特。他发现:“遭到枪击没什么乐趣,而能够开枪射击却似乎可以给大部分人带来一种满足和释放的感觉。”
读到这两行字,我这个热爱和平的女性决定把书买下来——它印证了我一向的想法:打人、杀人给很多人提供快感,不论是在平时还是在战争中。
人怎样影响战争,又怎样被战争影响?人在战争中的行为与平时有什么不同?什么样的人在战场上更加勇敢?什么样的部队更有战斗力?什么策略对敌方更有威慑力......抱着种种好奇,我翻开这本书。总的来说,它并没给我特别过瘾的感觉,不过它所汇集的对战争中人的行为的研究,还是能给人提供许多新的认识,让我们深深知晓:人是多么复杂。
我们来看两种行为:一种是被人憎恶的、谴责的;一种是被人欣赏的、讴歌的。
现在大多数国家已经形成共识:即便是在战争中,也不能滥杀无辜,也不能虐待俘虏,战争中的暴力行动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是,不合理的暴力行为仍然在不断发生。在对二战中德国军队、越战中美国军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抢劫、对平民施暴、杀害战俘等行为在保障部队中比在作战部队中更为突出。沙利特自己的研究也发现,保障部队相对于作战部队,对敌人表现出更多的憎恨。对此,他的解释是:作战士兵的目标是赢得战斗,只要能取胜,无论是俘虏敌人、击溃敌人,还是杀死敌人,手段并不重要。而保障部队不需要战胜敌人,他们到达战场以前,战斗已经基本结束,但士兵们必须释放他们的攻击性,必须通过破坏性行为才能得到宣泄。
战斗中的英雄行为一直是被人称颂的。然而有研究发现,在越战中犯有暴行的士兵,也最有可能主动承担更具风险的任务,他们获得奖章的几率也比其他士兵高出3倍。甚至有人认为,英雄主义与病理学之间关系明显,那些有反社会倾向的人,往往能证明自己是最杰出的军人。沙利特认为,反社会倾向太多太强,会使人对军人的可靠性和其为社会服务的行为动机产生怀疑。但是,具有这种倾向似乎更有可能使军人具有反常规性和独创性,这些特征在恰当的环境下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