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焦虑的电台停止它那毫无用处的饶舌呢?
“这个选题太难了,我根本做不了”,“汽车快点来啊!”这些想法穿过我们的头脑,就像彗星划过夜空,天长日久地累积着,变成一团侵扰心灵的混合物,或者是一台“头脑电台”,永远在那里喋喋不休,唯一的结果就是把我们同现实隔开。我们在过去和未来中纠缠,耗尽了力量,无法全力以赴地去应对现实中的事件。
歌手约翰·列侬曾经说过:“生活就是现在发生的事情,而我们却无暇顾及。”对于那些被担忧和恐惧所毒害的人来说,这句话是他们日常状态的绝好写照。怎样才能让焦虑的电台停止它那毫无用处的饶舌呢?从古至今,哲学家们和不同文化的精神领袖们提供的都是同一把解放心灵的钥匙:活在现在。这个秘诀,古老的印度经文和贺拉斯的诗句里都曾揭示,今天也仍然非常适用。只要看看爱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近几年来的成功就知道了。这位被誉为“美洲最流行的精神导师”,鼓励人们把“当下”作为精神避难所和力量的源泉。这种思想并不是他独创的,而是来自于他的阅读,包括从克里希纳穆提的书里读到的见解。他身体力行自己的理论,并加以深化。他的理论刚好迎合了“9 ·11”事件之后极度焦虑的人们的心理需求。“谁都知道死亡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从天而降,” 他在加利福尼亚的弟子、60岁的埃里克说,“他教导我们只须关心眼前发生的事情,并细心体会。我们从中获取巨大的力量。”
自我的努力
要做到心理治疗师和精神领袖们倡导的“活在当下”,必须先完成严苛的内心功课。活在当下这个观点既非伊壁鸠鲁享乐主义的无所事事,也不是“不要未来”的朋克式悲观,它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行为,要通过长期的修炼,如冥想、心理治疗或练习武术,才能达到的境界,因为它不是我们的自然状态。
“我们受到的教育教会了我们无视现时现刻,”心理治疗师马尔台说,“从少年时期,我们就要不时回应大人们的要求:你先要通过中学会考;长大以后,他们又一再地说:幸福就是拥有更多、更好、更贵的东西。天长日久,这些灌输使我们失去了享受现在的能力。”时下正在流行的电视剧《六英尺之下》中观念激进的女主人公布兰达这样说:“未来?这是为了不让我们享受现在而编造出来的观念。”
相比之下,“过去”也不是一个更好的盟友。在成见或信念的面具下,它促使我们拿以往的经验来衡量新的经历。“在这个意义上,神经症——弗洛伊德定义为无法摆脱父母,也就是过去,确实是一种妨碍体会现在的精神状态。”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与焦虑的概念》一书的作者让·克洛德这样认为。精神分析疗法由此可以被当作一种“打破幻觉”的方式,“有助于当事人摆脱扭曲真相镜子的影响,比如幻想、潜意识、过去等等,从幼稚的思维中解脱出来,最终做到不再进行任何牵强附会的解释。”
在逐渐摆脱了过往经验或未来梦想的蒙蔽之后,人们还有建设或创造的能力吗?“当然有,而且会更好。”信奉“活在当下”的人们这样回答。因为这种哲学从未禁止任何人规划未来,恰恰相反。“如果你现在正在学习或在交纳养老金,这都是为未来做准备,并且你做得很有道理。但这些事儿是你现在做的,而不是在未来做。”哲学家斯蓬维尔在《思考时间》一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
抓住每一天
爱克哈特·托勒也教人们区分“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前者是在进行一桩事情时的实际行动中所要遵守的时间,如筹备旅行时给旅行社打电话,或上网查找旅馆的地址;而后者,“心理时间”则随时对现实构成威胁:如果脑子完全被这次旅行吸引,我们就无法欣赏身边事物的美妙。
只要抓住每一天每一刻,就可以更好地筹划未来。做到这一点,只须把精力拉回到现在,并扪心自问:“今天我能为实现这个计划做些什么?”,从而避免无用的预期,不为将来的事情担忧焦虑。美国作家吉姆·哈里森向禅师泰森·德西马鲁抱怨自己的写作毫无进展,禅师教给了他如下的“秘诀”:“每一天都完全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就像头发上着火一样。”
全心全意地生活
抓住每天的24小时,是能量的源泉,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疗工具。这种方法在俗称“十二步骤”的戒毒团体里经常应用。这些依照着“无名酒徒”的模式建立的团体,帮助了成千上万的吸毒者、贪吃者、烟民和其他依赖症的人摆脱依赖,方法只不过是告诉瘾君子们“每次就戒一天”。圣女泰莱丝曾在上帝面前唱道:“我愿经受考验,忍受痛苦,但只在今天!”其中的意思非常明了:不能终生忍受的事情今天可以忍受。如果说在这个越来越不确定的世界上,“当下”是我们的避难所、参照物,它也是我们生命力的源泉。它使得我们开放自己的心灵,首先对自我,其次对他人,对世界。“今天人们越来越难做回自己了。”心理治疗学家马尔台说,“人们像换电视频道一样从一种情感跳到另一种,这只能算是勉强地活着。而活在当下的哲学鼓励他们全身心地感受自己的情绪。”
倾听自己的情绪
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心理治疗学家佩里索尔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说:这种情绪是要让我明白一件对我很重要的事,那么一切就从此改变了。”她建议人们“注意倾听自己的情绪,好像拿着手电筒仔细观看它们。”她认为,焦虑像愤怒和抑郁一样,反映了我们一些被忽视的基本需要。她教导人们做自我的“观察者”,就像一场有趣的探险,现时现刻是一条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道路。
这种哲学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拥有生命,拥有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这正符合我们时代的需要。畅销小说《第一口啤酒》中,“微小的愉悦”都是发生在“现实”这个背景下的。停下匆匆脚步,让自己休息一下,花上几秒钟的时间体味生活中那些令人惊奇的事情:比如在黑暗中走路,闭着眼睛洗澡。
品尝、感觉、触摸,这些摆脱焦虑的方法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吗?放一点心思在这些事情上,你就会发现,“当下”是那么生动丰富,令人喜悦,存在的感觉是那样清晰。
蔑视死亡带来的焦虑,用新的视角给生活增添色彩,这也就是“当下”所具有的崭新意义。
[过程就是目的]
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是美国的生命导师。他因为写了《当下的力量》(2000年)一书而声名鹊起。这本书被翻译成15种文字,很快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他同时在美国开设工作坊,参加者踊跃。他的第二本书《生活在当下》(2002年),邀请人们仔细地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请阅读以下的节选: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随便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实现一个目的,而做事只是手段。现在,你可以尝试这个练习,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把这个过程本身就当成一个目的。例如,每次上台阶或下台阶,注意感知每一层台阶、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次呼吸。让自己完全沉浸于现在。洗手的时候,你就享受这个举动中的每种感官体验:水落在皮肤上的声音和感觉、手的动作、香皂的气味......注意体会你感受到的那股无声却强大的“当下”的力量。一个简单的标准可以帮你判断练习是否成功:在练习时你内心感受到的宁静达到了什么程度。
《心的出路》
美国著名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写的一本“充满生命真理与智慧”的著作。罗斯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她改变了数百万人处理死亡、面对临终病患的方式。据称这是“一本可以陪伴你一生的书”。书中有一篇“恐惧的功课”:恐惧通常都是源于过去发生过的事,而前进的第一步就是学习爱自己。勤于灌溉心灵的爱,你就能开始洗去恐惧。
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戴维·凯思乐
译:张美惠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
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