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咨询吗-80%以上来访者认为:心理咨询有用!

  3458人参加了调查。除第1/第9题是所有人的选项数据,第3-1题是没有看过心理医生的人的选项数据,其他问题均为已经看过心理医生的人的选项数据。

  为什么走进心理咨询室?

  7.7%的受调查者看过心理医生。应该说这个比例挺大的,但是和我们的需求比起来(52%的人认为自己需要心理医生),又显得太小了。

  让他们走进心理医生办公室的原因,各不相同,情感困扰排在第一位,了解自己、心身疾病、职业发展紧随其后。这些问题,与时代发展伴随着而来的生活方式改变、社会角色不确定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向谁寻求帮助?

  没有去看心理医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外界影响因素是“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占21.5%。《广州日报》心理专栏作家、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认为:“人们找不到适合的、信任的咨询师,最主要的原因是了解的桥梁没有搭建起来,其次是心理咨询师的整体素质需要再提高。”我们需要在内心确定某个咨询师能帮助自己,才会更放心地走出第一步。

  可是,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看过心理医生的人中仍有8.3%并不清楚自己看的心理医生是什么身份。这与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行业系统分类有关,同时,也是提醒我们要主动去了解。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真正的了解,还得通过心理咨询。跟过数位咨询师的小璐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就像‘交对象’,需要自己去感觉,还要看专业背景—是否有督导、个人体验成长等。第一次看的心理医生什么背景我现在也没搞清楚,但是现在我再去寻找,就会直接问他/她我想要了解的信息,比如‘你怎么看咨询师自己的问题’。”

表1

  可以信任他们吗?

  心理治疗非常注重与来访者的关系。基本信任不能达成,咨询、治疗不会有效果;如果存在不妥的关系,更会对来访者造成伤害。调查数据表明,有16.6%的人不去看心理医生的原因是因为不信任。看过心理医生的人中,持续过程不足10次的占85.7%,其中只看过1次的占42.1%。如此快速“脱离”关系,是否与来访者的不信任有关?在心理专栏多次反映心理医生职业道德问题的武志红认为:“不一定。有可能是第一次接触的感觉不好,也有可能是来访者希望解决的问题很快解决了。”心理医生苏晓波更是认为:“42.1%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表2

  国外的统计数据是,超过50%的来访者会在首次来访后脱出。”

  一年多来一直在做心理咨询的杨柳告诉我们:“脱离,也可能有来访者本身的原因。他们往往处在非常脆弱的阶段,好不容易有勇气走进咨询室,可能咨询师一句轻微的否定的话,就被打翻了。他们特别需要安全、受保护的环境。”

  因为心理咨询资格证的获得相对比较容易,进入这个行业的心理医生也是鱼龙混杂。

表3-1

表3-2

  看过4个咨询师的杨柳对此深有体会。

  “第一个咨询师令我感觉非常痛苦,因为要触碰伤口,我每天都哭,但是对方似乎没有能力进行治疗;从第二个咨询师那里我学到不少,但是他无法深刻地理解我、接纳我;我在第三个咨询师那里感受过真正的包容,但是他太有‘个性’,我仿佛突然间被丢出了温室,感觉一下子从天堂到了地狱;我现在正在看的第四个咨询师很好,会给我指明成长的方向,而且在一起时没有一点儿不舒服的感觉。”

  苏晓波告诉我们:“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管理也一样。可喜的是已经出现了雏形。比如,心理师、心理督导师的建立,精神分析学组的逐渐专业化和职业化。民众将来应该可以通过专业协会的网站找到合格的注册治疗师。”

表4

  心理咨询有用吗?

  尽管有令人担心的问题,但是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咨访关系总体上是健康的。在看过心理医生的受调查者中,超过71.5%的人不再看心理医生是因为已经得到帮助,并且,超过8成的人认为自己有了正面改变,比如有34.6%的来访者痛苦减轻,33.1%的人找回自信……11.3%的人觉得自己的改变如同脱胎换骨。

  在《心理月刊》网站,大家分享着心理咨询带来的变化。

表5

  猫小二说:“我以前像刺猬一样满腔愤怒,人际关系很糟糕,长期失眠,脸色蜡黄,瘦得跟竹竿一样……机缘巧合,做过4次正式的咨询,自己又学了些催眠与调整技巧,面前仿佛打开了一扇大门,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不再对情感的纠缠感兴趣,不再那么容易发怒,工作问题处理得比以前成熟了一些……”

  风过有痕说:“……在她面前我从来没有掩藏过,压抑多年的东西全都说了出去,我信任她。虽然她不是我最亲密的人,但是确确实实帮我解决了我的问题。在她的帮助下,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了方向也就不会再沉迷于过去……”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在心理咨询中获益呢?在高校做心理咨询师的Eva说:“凡是自己愿意承担自己成长责任的人,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都能很快得到改善。但是,当一个人不愿意成长的时候,任何人也帮助不了他/她。”

表6

  我国的心理咨询业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咨询师们也在变得越来越成熟,整体水平一直在提高。

  事实上,即使在心理咨询行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也不能保证每段咨询关系都有很高的质量。就像精神科医生西尔维娅·安吉尔(Sylvie Angel)说的:“去看心理医生,就是准备和他/她共同走过一段路。但如果无法相处,我们可以再找一个!”是的,我们总是有选择的权利。而且随着大浪淘沙,我们将有更多的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医生。

表7

  他们在哪儿?

  ■ 医院——国内所有甲级医院都设立有心理科或心理咨询室,但综合医院开展此类业务的特点是药物为主,心理治疗不多。

  ■ 私人心理机构——通常会比较注意硬件,比如保证治疗环境和时间、注重私密性和固定设置。你同时还要注意挂牌的心理医生的资质。

  ■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一般具备心理学教育背景,收费相对低廉,优势是处理学生心理问题。(摘自《心理月刊》2007年12月号,武志红撰文的《怎样找到好的心理医生》)

表8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专业注册系统,是现今我国心理专业领域最权威的注册机构。登陆该系统网站 可以查询到2007年至今通过注册的心理师和督导师名录。

  选择心理治疗师的几点参考 (李孟潮)

  ■ 来访者口碑和同行口碑。这是最稳妥的判断方法。有些机构会统计治疗师的复约率、客户满意度、初约/复约比等指标,这会是更加量化的口碑指标。通常来说,一个不错的咨询师,复约率会在50%以上,一年内客户总体满意度60%以上,初约/复约比率大约是1:2到1:4,每周面接个案工作量在8-12个小时以上。

  ■ 自身感觉。在1-4次的访谈中,你对治疗师的第一印象和主观体验往往是准确的。你的主观体验往往说明你和治疗师的个性匹配程度。

表9

  ■ 专业培训。治疗师所受的训练、会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所受的基础教育、从业经历等。 

  心理治疗三大准备 (苏晓波)

  1、预留固定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施加恒定的治疗和心理影响本身,是心理治疗奏效的基本因素。通常的频度在每周1~5小时,总的疗程根据疗法不同长短不一。

  2、做好经济准备。心理治疗费用根据地区、机构而不同,通常为50~1000元/小时,而且,大部分治疗很难在短时间内奏效。总费用大约在5000~20000元左右。

  3、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无论是哪种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都必须承受一些焦虑和痛苦,都必须面对、接受、承受自己的内心冲突。伴随痛苦和改变的心理治疗,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疗。往往是“小痛小悟、大痛大悟、无痛不悟”。没有勇气承受治疗痛苦的人,是无法从真正的心理治疗中获益的。

  本期卷宗调查数据提供: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专注服务于金融、消费品、母婴、IT、汽车等行业,在全国300多个城镇拥有访问能力,数字化调查网络覆盖中国1-6级城市。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