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喜悦的餐具

  今天,已经不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不缺可满足基本需要的锅碗瓢盆,而我们还在继续添置中。就在地铁口的小摊车上,在街头转角的家居店里,在国外的特色市场中,我们已很少为某个特殊需要去找寻它,却时刻遭逢与它们怦然心动的相遇。

  餐具承载着“饮食男女”的基本功能,是生活中少数需要直接放入口中的器具,所以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在潜意识中把它看成五脏庙的体外延伸,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在餐具爱好者看来,人生的可喜之处在于可以买很多餐具。换一套餐具,仿佛就是换一种人生情境—那些已经经历过的,或那些未曾尝试却等待体验的种种生活。

  不沾柴米的“双立人”

  “虽然平时不下厨,但我还是不远万里从德国背了一套‘双立人’的锅子回来,因为放在家里的电灶上就是好看。它们漂亮的金属亚光,为整个厨房增添生气。”男性杂志编辑裘寅如是说,“但父母对此不理解—你又不用,新的放在外面干嘛?这是浪费!”

  曾在索菲特大酒店担任副主厨的李雯瑾却很理解裘寅的这种不让“双立人”沾柴米的“浪费”行为。“我看到喜欢的餐具就想买,希望马上能占有它们,越买越多,过个两三年就得把放不下的餐具送人。即便没能用上它们,只是看着,我都觉得很满足。”

  这就牵出一个有点哲学意味的话题—大多数时候我们买杯子并不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杯子,餐具除了拥有物质层面的可消费性,还拥有精神层面的可消费性。

  opendesign设计总监谭靖漪解释:“餐具有很强的移情作用。你知道为什么购买上万元整体进口橱柜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只会煮方便面的人吗?因为漂亮的刀叉、闪光的锅碗瓢盆能满足他们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的厨房梦。

  同样,你也许不可能把自己的花园搬到维多利亚风格的英伦乡间,但你却可以通过一套维多利亚风格的乡村餐具体会一下简·奥斯汀的下午茶时间。在这些餐具面前,你小小地放逐了内心的向往。所以看似是你对物品的占有,实际上你也获得物品对你的关照。”

  等待被安排

  当我们在法国餐厅吃一顿漫长的晚餐,餐桌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各种形状的成套餐具,用它们的方、圆、深、浅表达着对我们的重视;在日本居酒屋祭五脏庙的时候,寿司台上转过的每款和风餐具,又都在用它们的泪滴形、圆弧形或者落叶形模样撩拨着我们的情绪。在对餐具的享用中,我们有着“被安排的需要”。

  “圆形的碗让人感到完满,三角形的盆子让人感到视线的移动,水滴状则散发着生命力。”谭靖漪说:“餐厅里那些不同形状的组合餐具,实际上构成了设计中的魔术理论,它转移了人们对于食物的一部分注意力,然后通过其对食物的衬托,加强人们对于食物的好感。”

  这个理论用李雯瑾的话来说就是:“餐具就好像是菜肴的哈哈镜,不同形状的器皿带给菜肴的表现效果是不同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餐厅中那些让人们爱不释手的餐具,实际上是厨师们用来迷惑食客味觉的好帮手,所以一个新上任厨师通常会根据的自己烹饪理念换一批新的餐具。食客们期待的是一场完整而全方位的美食体验,从他面对眼前的定位盘开始,这一刻已经开始,留在他们记忆中,不只是唇齿间的感受,而是那种整体的效果。”

  瓷如小提琴,陶似大提琴

  在所有家居产品中,餐具因为与我们的手、唇、舌接触,而别具亲密性。那些微妙的触感丰富了我们对餐具的感受。就比如用精致的骨瓷杯喝茶,它壁薄而透,带给嘴唇的感觉坚硬、凉爽,而日式陶杯,厚厚的杯壁令人感到温暖。设计师常常在这个“度”之间拿捏分寸。

  从传统的餐具选择上来说,以前人们很注重“光滑”这个要素,这会让人觉得比较安全、舒适,也便于清洗。

  但谭靖漪解释了为什么现在人们又很喜欢那些质朴的手工餐具——“现在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体验式消费的时代,当所有产品都追求光滑时,偶尔体验粗糙就是另番感受。从材质上来看,历来认为瓷器是比陶器更高贵的。但现在这种观念被打破了。当我们需要厚实的餐具时,瓷器是没有办法达到的,只能用陶器。陶会给人温暖感,也具有更好的保温效果。除此之外,它们敲上去的音质也不一样,瓷像是小提琴,而陶的音色更像大提琴。它们没有好坏之分,就看个人喜好。”

  不妨想象一下,一碗晶莹剔透的白米饭,放在精致的白色瓷碗和粗朴的土色陶碗中,同样是洁净悦目,前者流露着和谐,后者透出强烈的预感对比,依据不同的心境,便会作出迥然的选择。

  无可替代的纯白

  热爱生活、热爱美的人,或许都会被漂亮的杯盘所吸引,绚丽的色彩、别致的图案都在勾引你的眼球与荷包。但当我们真正要在餐桌上玩一场经典和优雅的时候,白色才是永恒的主角。“设计共和”( )的创始人Rossana强调自己从来只用白色的餐具,因为白色的餐具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食物的真面目,“五颜六色的盘子可以挂在墙上用来观赏,但不太合适进餐用,因为它们的绚烂会限制人们对食材的想象,带入外部世界的喧嚣和吵闹”。

  “我也喜欢用白色或者半透明的盘子”,李雯瑾打了个比方:“白色的盘子就好像是女孩化妆时打的那层干净的粉底,如素面朝天的画布,没有任何限制,让你能尽情在上面发挥色彩和造型感。

  白色的大盘子,更赋予创作的留白空间—黑巧克力蛋糕安静地呆在白色大圆盘的右上角,疏密有致,留下大片的空白给你回味。满足口腹的同时,你的艺术细胞同样为之兴奋。”

  所以除了那种可以搞怪的后现代餐厅会用深蓝色或者紫色的餐具外,大多数西餐厅总是以白色作为它们餐具的经典外衣,而且选用上乘材质,从细节处彰显餐厅的品质。

  总体而言,暖色系的餐具更容易能让我们感到温暖与舒服,所以我们在挑选餐具时常会不自觉地倾心于乳白、鹅黄、茶褐、奶油咖啡色的盛器。在它们的衬托下,食物的新鲜感被放大,更容易引起我们的食欲。而冷色系的餐具,则会让我们对食物产生疏离感,或是让菜肴显得色泽黯然。

  “手中的分量叫两人都平和安心”

  郑静 已婚 家居杂志编辑

  “女孩子小的时候都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那时用的做饭的玩具大多很好看,可女孩长大成人,嫁了老公,做了妈妈,又有几个还能那样认真地做一顿晚餐?过快乐的日子很简单,只要把程序化的事情变得稍微复杂一点就好。

  比如一碗白米粥,每家的餐桌上都会有,在里面加上咸菜还是银杏,那是口感的问题;是随手操起一个碗就装,还是选个青花白瓷浅口碗,那就是情感问题了。哪天把这么复杂的问题变成习惯的时候,日子也就过得美了。

  欧阳应霁在《两个人住》里讲到,他喜欢和女友一起淘碗碟,买回的也都是些十块八块的小玩意。他说,‘如果两个人能端上共同喜欢的碗,手中的分量自当叫大家都平和安心’。很庆幸我嫁了个志同道合的老公,他喜欢和我一起买餐具,和我一起为它们留念,每次朋友来的时候,他都是最好的解说员,告诉大家每个盘子的故事。”

  “美丽的餐具,总会刺激我即将上阵的味觉”

  Karen 未婚 自由撰稿人

  “我想,喜欢美丽盘子的人,多半是喜欢厨房的人。看我厨房里的盘子,形形色色,不一而同。因为我的喜好比较杂,不同时期购买的盘子代表我不同阶段的审美观。

  有段时间特别迷巴洛克式的繁复,所以就老是挑华丽的盘子下手。有段时间在看《菜根谭》,所以买的盘子也格外素朴。就像男人看到美女走来,脑子里浮现的画面是有关她身材的想象一样,我与盘子初相见,也有画面在脑中。这个盘子做什么才好?小食盘?鱼盘?虾盘?色拉盘?一道道菜式在我心中都对应不同的盛具。样式、尺寸、颜色……

  别说我挑剔,我相信,相对于某种菜式,总有一款盘子最适合。美食,最重要的当然是味觉享受,我不会介意吃路边摊,只要东西够好,但是美丽的餐具,总会刺激我即将上阵的味觉。

  盘子就像是为美食准备的舞台,所有美丽的东西都值得尊重和好好享用,就像性生活里的前戏一样,不能说不可或缺,但好的前戏一定美妙无比,为后来的高潮加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