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点心,有一点唯心

  点心直译成英文是a piece of heart,那舌尖小小的甜味直入心田,常常让我们心中的一小块柔软之地也瞬间融化。寻常的日常生活,因它们的出现忽然升华成美妙奇异的刹那,如同在普鲁斯特心中的记忆之匙,开启那永恒的逝水年华。

  我们这种伴文字长大的人,其实讨厌得很,很多东西先是有文字体验,搞得真的狼来了却要逃了。其实至今为止的人生经验里,有些是没有什么文字能表达的,而有些文字上读的东西,在现实中又会变样。

  比如玛德琳小蛋糕。普鲁斯特的文字是跟他的童年经验有关的,何必要知道真正的玛德琳小点心吃起来什么样呢?想必会失望的。可是另一方面,这种点心因为文字而不朽,吃起来才更有意思。

  还有一个文字中的点心给我印象特别深,就是《红楼梦》里写宝玉的丫鬟跟厨房的丫头拌嘴,很复杂的一场戏,中间小丫头手里拿着块糕在那里说,谁稀罕你的东西,我这糕才香呢(原文未必如此,完全是我的记忆在杜撰了)。不过从此那块糕在我的印象中是美味之极,是什么糕呢,其实也不知道,只是觉得好吃。

  如今的我,中的西的也吃过不少点心了。目前比较喜欢一种栗子挞,面挞上填栗子泥,再挤上奶油嵌两瓣草莓,不过甜也不过腻。还喜欢意大利点心提拉米苏,用小勺子一点儿一点儿地舀,入口即化的,最适合男女约会时候点的。有天索菲亚·罗兰上电视脱口秀推销她的食谱,就露了一手做提拉米苏,从她那里我才知道提拉米苏的意大利文的原意很性感,是pick me up的意思,译成中文是“带我走”之类的意思。

  索菲亚·罗兰是那种很大地式的女人,很喜欢做菜,她的食谱我真的买来了,里面会提到马斯楚安尼喜欢她烧的什么菜,拍某部电影闲暇时她烧了什么菜,还有她的不少玉照。倩影配美食,有人能不颠倒吗?里面有一章是意大利粉。美国流行一种减肥法就是不吃淀粉类食物,可是索菲亚·罗兰嗤之以鼻地说,一派胡言,我就整天吃意大利粉。索菲亚·罗兰当年美得惊人,老了之后也保养得道很有魅力,所以她说吃意大利粉很健康那该没错。

  但是吃不到的东西提起来才最有味。我最想念的点心是芸豆卷豌豆黄,现在也很容易吃到了,却总是觉得找不到第一次吃时的那种味道。童年时,一位阿姨跟我父母的一个朋友约会,在故宫,不知为什么带了我和妹妹,可能因为我父母是他们的媒人。之后那位阿姨就带我们去故宫西北角的仿膳小吃店,点了芸豆卷豌豆黄夹馅烧饼豆沙包等等给我们吃。那时北海中的仿膳关了,在故宫北角开个简陋门脸,卖些小吃之类。我颇为芸豆卷豌豆黄看起来吃起来之精细震慑,也许是因为在那个美味匮乏的时代的缘故吧,但我坚决认为那时做得的确好。

  还有烧饼夹炒肉馅,如今经常可以在花家怡园等改良北京菜的餐馆里吃到,可是滋味也不如记忆中之美好。在美国生活的时候,还曾经自制豌豆黄请客,经朋友推荐发现了一种干豌豆,加水及冰糖煮至成泥,用勺或搅拌机碾细,然后放入平底容器抹平,放入冰箱,变凉成冻后取出,切小方块上盘。

  这种点心在美国无论中西店里都没有卖的,但是其实非常适合今日健康观念,所以请客时做饭后的中式甜点实在比西点要来得清爽。—至于那位阿姨和那位叔叔的约会,并没有导致什么结果,所以想起来只便宜了我和妹妹两个小人儿,给了我们童年幸福记忆之一种。

  前阵看韩剧《我叫金三顺》,女主角是个糕点师。在日韩剧里,糕点师似乎是个特别浪漫的职业,又有点艺术家的味道,又食人间烟火。这个叫金三顺的女主角,在巴黎学习西点技术,回到韩国做糕点师,也因此邂逅了英俊多金的男主人公。

  实际生活中,韩国怎么样不太清楚,日本人到巴黎去学习法国甜点的人的确大有人在,而且像日本的时装设计师一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巴黎人给震了—这就是在巴黎左岸开店的青木定治。不要说巴黎,纽约的媒体也在吹风,说甜品业出了颗来自日本的新星—虽然纽约还没有青木的甜品店。

  在纽约的时候,附近就有家日本人开的甜品店,以奶油泡芙一炮打响,加上各种蛋糕,每天都盈盈满满人来人往的。不得不佩服日本人那个钻研劲,说要做法式甜品,就一不做二不休,要做到比法国人好,然后再加上点日式概念,比如抹茶、红豆,推陈出新,让痴迷甜点艺术的法国人没法不接受。

  所有吃食里,甜品不是为填饱肚子而存在,纯粹为感官的满足,为味蕾的愉悦,为饭后的锦上添花,为生活的小小惊喜。所以,在美食中,甜点可以说是“为艺术而艺术”,西方糕点师对于甜品创新的迷恋和追求,有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以前常爱看一个法国甜点师Jacques Torres的电视节目,这个家伙永远是喜气洋洋的,带着可爱的法国口音,忙忙叨叨地用糖、面粉、鸡蛋、巧克力变出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魔术。可惜现在他不在电视上玩啦,因为他开自己的巧克力店去了,在纽约已经有了两家。说他是用糖、面粉、鸡蛋、巧克力变魔术毫不夸张,也曾看过电视上转播的“甜点大赛”,感觉那帮糕点师比奥林匹克运动员还紧张,而且做出来的都是一个个复杂的小雕塑!

  法国人对法餐老是牛皮哄哄的,作为同样属于一个饮食大国的中国人,总有些不以为然。但是说到甜品,在法国人面前我们实在不太好理直气壮,因为法国的甜品太炫了,而中国的甜品总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起码,在国外的中餐馆,习惯于法式甜品的老外,面对着一碗汤圆或者一块炸南瓜饼,总有些不知所措。

  中餐的甜品是渐行渐远的余音袅袅,而法餐的甜品则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最后礼花,让食客观之先要发出wow!的啧啧称叹,入口又要嗯呀啊呀地眯起眼睛幸福感叹来才算大功告成。造型要高雅细致,色彩要搭配得当,食材要新鲜讲究,口感要软硬结合,有时面对着堪称艺术品的造型,真有些不忍下勺!

  传统的法国点心比较广为人知的如Macaron,Souffle,Mousse,Cream Brulee,Opera,Choux a la crème,Madeleine。Macaron在法文里头的意思是“少女的酥胸”!因为是薄饼夹馅料,薄饼皮极细酥,原料不过是面粉、杏仁、蛋白、糖和奶油,但是做成细酥的表皮却不容易,所以很考验甜点师的功力!

  Souffle(梳芙厘)更简约,就是鲜奶和蛋白,但是蛋白蛋黄和牛奶打发后隔水烘烤,蛋白膨胀,而稍微一碰就融化了,留下满嘴乳香,法文的Souffle就是吹气的意思,一定要趁热吃,转瞬即逝的一个梦,也是考验甜品师的一道基本甜品。Madeleine,就是因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而闻名遐迩的小马徳琳蛋糕啦,是道家常点心,所以一定是家里刚刚烘烤出炉的才最好吃,所以才是普鲁斯特对于童年的家的记忆触发点。在这些基本甜品的基础上各显其能,让人欲罢不能。

  芒果梳芙厘 Mango Souffle

  材料:面粉1/2盎司(1盎司=28.350克)、牛油1盎司、鲜奶1/2盎司、蛋黄4只、蛋白4只、芒果1/2杯(搅烂)、橙酒1汤匙、幼砂糖2盎司、糖粉少许。

  做法:面粉及牛油拌匀,加入已煮热之鲜奶中煮至幼滑,再加蛋黄、芒果及橙酒,边搅边煮至糊状成蛋奶糊;蛋白打至起泡后加砂糖再打至光身及企身,加入蛋奶糊轻手搅匀。把梳芙厘分别盛于已涂抹牛油及洒糖粉之焗盅内,大概八分满。后置已预热10分钟之200度焗炉焗20分钟,出炉后洒糖粉即成。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