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兽师更懂得鼓励

  传统印象中,驯兽师是靠皮鞭、带刺的项圈,使猛兽就范,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但真正优秀的驯兽师会告诉你:这种印象完全错误。

  范惠惠是海洋馆的驯养主管,她最心爱的“孩子”是几头虎鲸和海豚,“每天,我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赞美它们。”

  美国国家级动物训练师萨德·拉辛纳克也是美国宝狮娱乐公司副董事长,拥有29年的海洋哺乳动物训练经验。查克·汤普金斯,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海洋世界公园副总裁兼动物训练部门主管,曾与虎鲸共舞25年。他们关于鼓励动物的经验,被著名管理大师肯特·布兰佳借鉴在商业管理学中,并写进管理学专著《鲸鱼哲学》。

  那么,驯兽师是如何与动物沟通并带给我们启示的呢?

  法则一:建立信任

  “训练动物的第一步,就是要和它们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这要花很长时间,付出极大耐心,但这却是最关键的一步。”范惠惠说:“我要像妈妈一样,细心喂养它们,每天陪它们一起玩耍。如果我不能让动物们信任我,我就无法向它们提出任何要求。记住,在信任你之前,动物们是不会为你做任何事的。”

  同样,信任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的基础。很多沟通障碍的产生貌似利益纷争,其根源却是在人际沟通的最初阶段没有建立信任关系。所以,“沟通从信任开始”是人际交往成败的关键。
适用场所:以职场为代表的重要合作关系。

  法则二:正面鼓励

  “开始训练时,首先我会分析动物们最想要的是什么,就像观察宝宝最心爱的玩具是什么一样。当动物做了我要求做的事,就用它最希望得到的东西奖励它——可能是它喜欢吃的一条鱼,也可能是让我拍拍它的头,给它几下爱抚。”范惠惠说:“从训练虎鲸的过程我学到的是:当你不在意它们做错什么,而是大量注意它们做‘对’了什么,它们就更容易做好。”

  生活中许多人习惯用“惩罚”来对待别人。因为鼓励不但需要发现的眼睛,还需要克制愤怒和暂时放下尊严的胸怀。相比之下,惩罚却要容易得多。责备通常能显示出居高临下的优势,也更能激起对方的注意。但毫无疑问,责备的代价会大很多,那就是让对方放弃积极性。

  适用场所:孩子做事磨蹭、老公不做家务等家庭琐事。

  法则三:转移方向

  “如果动物们做了我不希望的事该怎么办呢?”范惠惠说:“这在训练中经常出现。我不会惩罚它们,通常的做法是课堂休息,然后做点别的。让动物忘记做错过什么,你就要假装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如果你能在课堂休息时陪它们玩得高兴,再次开始学习时,你就把握住了机会。要记住:你越注意一项行为,它越会重复出现。所以忘掉它们曾经的过失吧。”

  布兰佳在《鲸鱼哲学》中分析:“转移方向”的好处是可以把一个人转回事务正常运作的轨道上,同时还能保住对方的尊严,建立彼此的尊重与信任。

  适用场所:孩子乱发脾气、部下业绩不佳等沮丧情境。

  法则四:立刻赞美

  范惠惠的一只小海豚非常害怕抽血,每次做体检都会折腾得天翻地覆,让她很伤脑筋。谁知一次体检时,小海豚很乖,竟然没有反抗,范惠惠马上鼓励了它。

  “鼓励要及时,”范惠惠说:“当我期望动物学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不会指望它一下子就做到我要的程度。只要它做到了一点点,有一个小小的进步,一次认真的努力,或是它常常做错的事情居然没有做错,我都会马上奖励它、赞美它。”

  有些人觉得鼓励是奢侈品,用多了就会变得廉价。所以,除非有超级棒的表现令人欣喜若狂,否则绝不会开口赞美。记住驯兽师的两个原则吧:“第一时间鼓励;鼓励它的每一小步。”

  适用场所:包括与陌生人之间的所有人际交往。

  法则五:利益不是唯一奖赏

  “如果你以为美味是万能的奖赏,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范惠惠说:“食物只是生存的基础,而情感的依恋才更重要。因此我并不是每次都用食物作为奖励。如果长期只用食物做奖励,动物们就会仅仅为食物而做。事实上,动物和人一样,需要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和缓的语气、爱抚,和陪它们在阳光下嬉戏等。”

  布兰佳认为,即使在商业社会里,人所看重的也不仅是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是荣誉和关爱。仅仅用金钱来维系合作关系,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这会让对方认为你们之间只是购买关系。

  适用场所:孩子考试或公司年终考评等。

  法则六:不同动物有所不同

  不同动物的特点不同。有的动物比较敏感,对它的“惩罚”就要特别小心;有的动物比较固执,那就不能一味地忽略它的错误。

  范惠惠说:“对每一个动物都要客观分析,不要要求动物做它特性之外的事情,就像你永远不可能要求一只大象学跳圈一样。”

  人的个性存在很大差异。即便一种沟通技巧对大多数人效果显著,对某个人也可能无动于衷。“他可比你强多了”,这种时候也不要用赞美他人的激将法来刺激你觉得进步太慢的人。

  任何人都有行动起来的动力,只是你还没有发现。

  适用场所:爱的表达——择偶,伴侣相处。

  鼓励永远是最好的

  苏晓波,哈尔滨苏晓波心理诊所 咨询师

  存在主义有句名言:“人以他人为地狱。”其精辟之处是概括了世界对个体的影响——即人们是通过他人“看到”自己的:既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异化为他人画出的地狱般的自己;也可以通过他人的肯定,变成美好而智慧的自己。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人以他人为天堂。”

  人与动物颇为相似的地方就是自私自恋。人的每个行为几乎都由利益驱动,其根本动力也在于满足自恋。因此,如果希望一个人坚持一个行为,就一定要促进他完成与这个行为伴随的自恋。

  “肯定”是最切实有效的爱,是对自恋的最大的满足。人从别人的肯定中满足了自恋,从别人的眼神中,确定在自己的内心找到了“天堂”。如果说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人会为了精神自恋的满足而被塑造,而被驯化的动物,更多是因为得到食物而欣喜和顺从。

  “肯定”就是自恋满足的按钮。如果你希望对方满足你的“需要”或“自恋”的时候,赶快按住“肯定”的按钮吧!当两个人的自恋同时被满足时,“地狱”即刻便成“天堂”。

  见证:王雪晴,某美容杂志主编助理

  我女儿4岁。她活泼、可爱,在我眼里就是天使。唯一让我头疼的是,她的性格很像男孩,玩具乱扔一气,脾气也大得惊人。无论我在做什么,比如正在接老板的电话,她都会急冲冲地跑来,拉起我就走,嘴里还大喊大叫,原因往往出奇地简单,比如她的玩具熊努努不见了。

  为了纠正她的坏毛病,我翻过许多育儿专家的书,但我发现那些理论在女儿这里通通失效。我的耐心被消耗殆尽,终于回到所有家长对付孩子最擅长的起点:惩罚。但是女儿的坏毛病一样都没改。相反,我们母女“搏斗”的结果,经常是一个眼泪汪汪,一个气急败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电视节目,讲的是驯兽师训练动物的故事。在驯兽师面前,那些动物就像听话的孩子,大象也有模有样地拿起画笔,海豚在空中跳后空翻,矜持无比的猫咪居然让小狗搭着它的肩膀排队走......而驯兽师的口号是:永远不是动物的错。我突然知道了自己该怎样做。

  女儿还是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但我强忍急躁,既不责备,也不为她捡起。一次,女儿睡前把一个她最爱的娃娃摆回到架子上,我立刻亲了她一下。神奇的是,之后不久,女儿竟然开始收拾玩具了,虽然玩具太多,她只收了很少的一部分,但我还是把她夸了一通。

  驯兽师还说,如果不想动物做什么事情,就教它做另一件事情,而且这两件事是不相容的,那你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就叫“不相容法则”。以前我做饭时,女儿总要跑到厨房里添乱。现在,我给她准备了一个小“案台”,上面通常有一小截萝卜、几片蔬菜叶,总之是我正准备做的饭菜。女儿用玩具刀认真地在一旁“烹饪”,我再也不必担心她过来捣乱了。

  现在,我发觉女儿越来越可爱了。重要的是,我的心情也变得越来越好。

  Tip: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该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它)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即正强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即负强化。人们可以利用正强化或负强化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