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网聊,你担心吗?

  孩子们接触网络,QQ和聊天室是他们使用比较多的在线聊天工具。参与网聊的孩子年龄很可能只有4岁!他们的聊天内容是不是也像他们的年纪那般单纯呢?要不要干预他们呢?

  什么都聊

  晓莉,14岁,北京一所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一年半前她发现了网上聊天。“我和陌生人聊天,交了好多新朋友,有时候我们还视频。”每天晚上7点功课完成之后,晓莉就会上网和网友聊上个把小时。有些网友的情况她基本一无所知,只知道网名,有男有女,大家一起讨论电影、明星私生活、社会现状和各种情绪感受,还讨论自己的父母、学校和老师,等等,所有能想到的话题都会拿出来讨论。

  雷霆,12岁,上小学6年级,两年前就有了自己的QQ,不过,QQ上几乎没有一个陌生人,有爸爸妈妈亲戚朋友,最多的还是同学。有时候,雷霆会陷入和同学沟通的僵局,尤其是和女孩子的交往,网络这时就能帮到他。白天惹恼了女同学,晚上回到家,平静下来后,他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对,就通过QQ跟同学道歉。雷霆笑着承认“在网络上和女生聊天比在学校容易多了。有一天晚上,我在网上和班里的一个女生说话。之前我们从来没说过话。她告诉我她和她爸爸妈妈有矛盾,他们不理解她。第二天,我在学校看到她时,问她情况好点了没——从那以后,我们就经常说话了。”

  处在这个男生和女生沟通困难的年纪,网络聊天倒不失为一个打破僵局的好办法。但是对于一些孩子,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皮皮,8岁,他在QQ上注册的网名叫小虎。他宣称他“爱上了一个网上认识的女孩。”他说不知道如何与学校的女孩交流,却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些真正的女朋友。他与女生沟通的法宝就是“把‘我爱你’这几个字完整地写出来。”至于要不要和网友见面?这个在网络中逍遥的现代“唐璜”说还没有打定主意,还抬出自己的父母做挡箭牌:“我得看看我爸妈是不是有一天会同意我和她见面。”

  嘿,我可不是小屁孩儿

  9岁的李鸣最近迷上了开心网,每天放学回家,飞快地做完作业,就赶紧到开心网上去偷菜。李鸣特别得意,因为他在开心网上可以实现一个孩子实现不了的所有梦想,买房子、买车、买礼物、给别人送礼物,正大光明地偷菜,偷恐龙……我们知道的一个最小的偷菜并网聊的孩子是一个珠海的幼儿园小朋友,只有3岁,他甚至上闹表半夜起来偷菜,他有时候会打简单的对话给QQ好友列表上的菜友,嘲笑他们或是问候一下,但他可不告诉他们自己只是个小屁孩儿!

  12岁的潘月,则展现了自己另一种网络风采。她的网名叫“灰色小橡皮”,她的爱好就是在有观点交锋的论坛上,支持自己喜欢的一方,痛骂不喜欢的一方,每天放学,放下书包,先上网跟帖。有时候,她不禁很得意地想:如果那些大人知道她是一个只有12岁的小女孩,会不会对她刮目相看呢?

  网上聊天室是孩子们暂时脱离现实、交流沟通、表达情感的场所。一些人在网上有好几个身份,事实上,没人阻止他们创建好几个网名。在刚开始接触网络聊天的狂热情绪的驱使下,杨帆曾经申请了不少于4个网名!“我现在不申请了,因为太复杂了。还有,我已经被发现了。”故意说大自己的年龄显然反射出他们希望自我陶醉的满足感:如果他/她相信我13岁了,那是因为我表现得就像13岁的样子。这样聊天双方都有新的感受。“我喜欢这样聊天,可以得到很多新鲜的感受。”杨帆说道。

  网络中这种令人兴奋的调情会不会与现实发生交集呢?心理学家姬雪松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区别看待:“每个人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人们曾生动地把网民们在屏幕前的行为称作‘自慰’,自慰并不是坏事,在一定的范围中,它是有益的。但是,你无法想象在大庭广众之前的自慰是健康的。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越能区分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别,就越能在现实中管理自己的行为,而这种能力源于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接触的经验。”但孩子成天面对着电子游戏、网络角色游戏和网聊,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面对的是理想的、完美的自我。所以,家长必须提醒孩子在生活中与人接触的必要性。

  “我要结婚了!”

  一个平常的晚上,正在读初二的李小力,做完功课后,习惯性打开电脑,上到一个网站的聊天室,有一些熟悉的网友,但是也有一个陌生的异性和他套近乎,出乎小力意料之外的是,对方约他周六见面,并且给他留了详细的见面地址,小力抄下地址后,还感觉自己的心咚咚咚在狂跳……周六下午,他拿着地址去和那个女网友见面,“她长得很白,很瘦,很安静,二十四五岁的样子,那个屋子应该是她的单身宿舍,我进去以后,她让我坐在床边,然后过来坐在我旁边亲我,然后……”小力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还有点茫然。瞧,这就是网络聊天最让人不安的一面:由网络走进现实!

  另一个令父母担心的,可能还有偶尔出现的有关性的粗鲁语言。“网络中的匿名身份遮盖了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罪恶感、内疚感和羞耻感,所以在网络生活中,人们可以更大胆、更粗鲁、更无所顾忌,而且这种产生于网络中存在的隐身功能还会在现实生活中有所延伸。”心理专家姬雪松说。7~12岁的孩子处于性潜伏期,在这个阶段,性意识处于睡眠状态,现实中的青少年对性是羞涩和含蓄的。但现在很多临床医生发现这一阶段已经开始大大缩短,越来越多8~10岁的孩子开始有了青年人的举动。

  9岁的果佳兴冲冲地告诉她的好朋友李小霞:“我要结婚了!”李小霞大吃一惊:果佳说:“看把你吓得!是在网上,只要注册,就可以在上面找中意的人结婚,没年龄限制。”

  姬雪松说,由于虚拟世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更为接近,所以人们在网络世界里往往比现实生活中显得更善良、更邪恶或更不可思议,因为人们随时可以用“一切都是假的”防御来自内心的嘲笑和指责。

  孩子内心被封锁的愿望在网络世界里能以更直接的方式表达,例如,网络上的虚拟婚姻,也许表达着他们要和爸爸妈妈结婚的潜意识愿望。这的确让家长有些忧心。姬雪松说:“重要的不是如何禁止孩子在虚拟世界中表达愿望,而是帮助他/她明确这两个世界的界限,这如同告诉孩子,大小便不是错误的,但是如果随地大小便就不能被允许了。”但果佳,自有她自己的道理:“我现在是在练习,为我长大以后作准备。”

  干预:间谍式还是警察式

  “我的孩子9岁,是百度马里奥吧的副吧主,他总是网聊,有一次他把自己跟帖的记录给我看,说楼主是个‘小锑’。我哪里懂这是什么意思呀。孩子很不屑地告诉我:在元素周期表里,锑=SB!孩子问我:你懂了吧?我傻傻地点头,我觉得,我也很‘锑’!”女记者Vivian苦笑着说,孩子都会拐着弯在网上拍砖砸人了,想管,可是怎么管?

  对于由网络聊天引起的孩子在行为上的偏差,大人该如何行动呢?心理专家姬雪松认为,作为父母,一定要作出干预,规范他们的语言,惩罚不得体的举止。需要向孩子强调的是:不能因为我们躲在屏幕后面,就可以言语粗鲁,或者胡编乱造。在虚拟世界里,我们也应该像现实生活一样,互相尊重。也许Vivian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如果你发的帖子,别人跟帖说你是一个“小锑”,你会好受吗?

  儿童和成人的一个重要差别在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界限还不是那么清晰。一个在网络世界里“胡作非为”的成人,可以保持着非常良好的现实功能,但儿童却不同,就像孩子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梦会实现一样,他们相信网络世界的事情也会实现,而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对成长有着相当大的弊端。

  父母的干预有“间谍式的”和“警察式的”。姬雪松更提倡警察式的干预,父母要把对孩子的限制和干预设置在“明处”,因为这种干预本身就具有明确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界限的功能。当然,父母的干预不仅是限制,更应包括对孩子的支持,当孩子表现出处理自己情感的困难时,父母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同时,孩子在网络中的聊天,也可以告诉父母孩子隐藏的欲望,比如说一些孩子不敢在父母面前提出的问题。父母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好好了解自己的孩子。

  了解一下孩子们的网络用语

  ■ 打铁:写帖子,一般指有点儿重量的文章。
  ■ 拍砖:对某人某帖发表与其他人不同看法和理解的帖子。
  ■ 犬科:喜欢追逐论坛里的女生,尤其喜欢死缠烂打。
  ■ 狼族:热爱美色,不过比犬科作风正派一点,不会纠缠。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