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人:常态背后的疯狂

  有个做摄影师的亲人是幸福的。这些照片,是摄影师郭航的家人,从姥姥、姥爷到舅舅、表弟,他们是郭航最紧密的亲友圈。在一张张大花布前,他们纵情释放甚至搞怪,这些和平时迥异的面孔,或许也是他们内心向往的自己。

  郭航

  1983生于山西太原市。200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系,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2006参加伦敦“中国梦想”摄影展,同年参加“镜头—目标—法国”摄影展;

  2007“我的家人&岜沙苗人”郭航和卢现艺摄影双人展在“巴黎-北京”摄影空间展出;

  2008年参加罗马摄影节。

  从老到少,在大花被面的背景中,那么绽放,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有趣。出生于80年代的郭航说,拍这么一组片子,她并没设想太多意义,只是觉得,在生活中,没有人可以这么癫狂。而在拍照的整个过程中,她的家人做到了,她觉得,真的很好玩。

  郭航一个人漂在北京,家人都在太原,一个距离北京并不算远、却有着截然不同生活节奏的城市。那里没有太多的流动人口,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就这么一辈辈地活着。

  而那样不疾不缓的生活,对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熟悉而亲切。在郭航的眼中,姥姥、姥爷那代人,一生经历了太多苦难,现在生活安逸却也千篇一律;父母那代人,常年在一个单位上班下班,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多花样;自己这代人,从7岁开始就是读书学习,活到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

  人们都生活在一种常态里,而这种常态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许多没有机会释放的疯狂?郭航想捕捉这分疯狂。

  于是,各家的床单、被面都被找来用作背景,大家穿好玩的衣服,做好玩的表情,尽情搞怪。“我就想让他们疯玩一把,在镜头下成为他们自己内心里想要的样子。”这种释放让所有人从乏味不变的生活中暂时逃离,也留下了让家人回味不已的开心瞬间。

  郭航说,拍照前,全家都特期待,拍摄中时有令人笑破肚皮的细节,拍完大家一起兴冲冲挑片子,没被选中的所有照片最后也被家人悉数收藏,收进了影集。

  对郭航这样的1980年代的年轻人,生活,没有那么多要寻找的意义,也从来没有多少沉重。也正是属于这个时代年轻人的自信和轻松,让她的镜头获得了一分从容和独特的视角,让这些照片,朴素而耐看。

  姥爷,75岁

  我姥爷年轻时很严肃,我妈妈兄弟姐妹3个小时候都很怕他。姥爷做事严谨,曾作过市长秘书,长期从事经济研究工作。但他退休了,尤其在有了我们这代之后,就越来越好玩了。他以前不爱说话,现在话越说越多,收都收不住。姥爷现在的生活变成了操心家里所有人,成天叨叨着家长里短。

  这件红衣服是我姥爷自己的,好几年了。他一穿这件衣服,我姥姥就说他是“老不正经”。拍照那天,老爷子早早就换好了这件衣服,特高兴。拍照的时候,他也特别投入,才拍到第5张,就是这种状态了。我说:“姥爷,行了。”他很不高兴,说还没拍够呢。

我的家人:常态背后的疯狂-1-2-爷爷-19岁

  姥爷,19岁

  姥姥,73岁

  我姥姥年轻时很漂亮,现在就是个可爱的胖球,看她戴个墨镜,还挺酷的。她以前是银行会计,后来做了储蓄所所长。姥姥是个传统的人,我一举相机,她就摆正了身子,特别正经,反应还特别迅速。我想抓拍点别的,完全没戏。

我的家人:常态背后的疯狂-2-2-姥姥-25岁

  姥姥,25岁

  妈妈,49岁

  我妈是个“随风倒”的人,特别可爱,也特别单纯。我填大学志愿时,跟我妈商量:报中央美院吧,怕考不上。我妈就说,那就清华美院吧。我说我不想上清华美院,我妈就说,那就中央美院吧。

  我妈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平时是短发,我就索性给她来了个中性点的造型。帽子是我的,领带是我爸的。我妈年轻时,买了好多衣服。我爸看不下去了,我妈还很沉得住气。“我有女儿,以后这些衣服都给女儿穿。”也不知道我妈是借口还是真这么想的。她的个子小,我的个儿却蹿得很快,很快就跟我爸借运动裤穿了。

我的家人:常态背后的疯狂-3-2-妈妈-13岁

   妈妈,13岁

  我自个儿

  我啊,从小就倔,但也不怎么让家长操心。爸妈从来都不逼我做任何事情,他们尊重我的选择,只希望我过得快乐,身体健康。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条条框框太多了。我父母那辈儿太累,而我们,还不够自我。

  太原那个地方,睡午觉都有两三个小时,这个节奏让我受不了。但是过年回去,看到一大家人就挺开心的。那几天,生活就像是浓缩的,赶场似的探亲访友。我姥爷这边3个孩子,都走得挺近,隔三岔五就聚在一起,特八卦。在我看来,一家人能有这么亲密的关系,在于彼此相爱和关怀,愿意分担所有的快乐和痛苦。

我的家人:常态背后的疯狂-7-2-我-2岁

  我,2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