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 每个人的文艺复兴

  蔡芳,47岁。国家歌剧舞剧院舞剧团副团长。

  年过40岁,才发现身边没有人敢跟她谈心,就连老公都被她逼得去做不情愿的工作。直到生了孩子后,蔡芳才发现原来一直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很苛刻,不懂得去爱别人。她开始尝试改变,不再过分要求自己,学会爱自己。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一例外地降落到周墙身上。2个月前他的企业就已经亏损1000多万元了。但是他却轻描淡写,像是谈别人家的事,“危机对企业有影响,但对我的人生目标来说没影响。”这个旗下管理着近1000名员工的企业家,早已处于半退休状态,而他才不过40岁出头,正是大干一场的好时候。

  他不再面对高速运转的财富数字诚惶诚恐,而是一头扎进陶艺、诗歌、晒太阳这些青春梦想的实现中。

  “以前总觉得,40岁,什么人生下半场,多老远以后的事儿啊!时间就是用来挥霍的,天天混酒,甚至故意去过一种有堕落感的生活,追求极端体验。真到了40,才发现人生这么短,根本没时间让你浪费。自己也不是无事不能的超人,专心做好一件事情就很不容易了。以前一连喝3天酒,第二天起床,洗把脸,工作、练毛笔字啥都不耽误。现在,别说3天,一个通宵,脸就绿了。”刚满40岁的资深出版人杨葵感慨道,这让我们想到倪震在经历“小三”事件后,接受采访数度落泪,“我已经44岁,开始觉得老,我喜欢年轻,喜欢觉得自己年轻的感觉。”面对无情岁月,每个人都是无奈的。所幸的是杨葵自己参透了。“成年后投入在名利上的精力太多,心就看不清楚。就像一颗水晶外面包裹了一层又一层的烂报纸。现在明白了,就把这些烂报纸都撕下来,心又能不憋屈地透亮了。”

  也许你正处在这个年龄段,不断感到时光和身体能量犹如滑沙,加速度下滑;也许你正值风华,沉醉于追逐美好的物质享受,忙得无暇去聆听这些画外音,但也先别急于否定。除非你特别甘于循规蹈矩的生活,否则很少有人能避免这样的选择——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难免走下坡路的工作、日益增多的家庭问题、与欲望无穷尽的搏斗上,还是勇敢打开自我之门,走向一条未知、充满挑战的新鲜之路?

  成功与意义只有一线之隔

  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20世纪有两个伟大的社会发展,一是平均寿命的延长,特别是工作寿命延长了;二是每个人都有“成功”及创造人生的机会。我们都是这两个社会发展的受益者,这也使得通往“得到、获取、学习以及赚取”的道路变得更加漫长。为此,大部分人均采用最普遍的方法来达成目的:求学、工作、成家、购屋、赚足够的钱买人生必需品及奢侈品、拟订目标,然后朝目标前进。

  然而,这期间,如果你自己不选择把真正的内在需求放到你人生的盒子里,生活的惯性就会让其他东西来代替你作选择。

  正如《人生下半场》作者鲍伯·班福德(Bob Buford)最初的困惑:“我担心自己会迷醉在成功里,那是个非常微妙且危险的境地。成功与意义只有一线之隔:意义是能获取最多的成功,却不成为成功的俘虏,让成功做你的仆人而非主人。”

  在康立的人生字典中就是成王败寇两个结果,这意味着如果她不管理别人,就会被人管理。她曾是一家上千人企业的总经理,穿很高的高跟鞋在办公室走过时,迎来的都是敬畏的神情。“可是到了35岁,我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反抗大脑,越是在走廊、工厂里接受尊敬,我就越觉得身体在喊叫,告诉我,那些东西并不真实。”

  这情景就像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Irvin D.Yalom)在《爱情刽子手》中所描述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精心设计的幻觉里,认为人可以无止境地发挥能力与追求进步(至少在中年危机出现之前),总相信生命就是不断向上成就些什么,只要有足够的意志力就可以。这个让人安心的幻觉可能因某种紧急、不可逆的经验而被打破,哲学家称之为‘边界经验’”。

  康立也毫不例外地达到了自己的边界——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日趋加重,医生诊断是过度劳累的结果,随之而来的还有视网膜穿孔。

  康立没有选择常人那种四处求医、抱怨终日的做法,她开始仔细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每天在游泳池里泡2个小时,待身体稍微恢复后就静坐,调制一些花草茶。“以往我甚至觉得,一个大企业领导不应该和这些花草为伴才能强硬,我都只喝白开水。”朋友们都能感觉出她的日渐柔软,直至两年后她勇敢地做了未婚妈妈。

  在康立前30年的成长经历中,各种规范都告诉她,要做人上人。“一切不能向上的行为都是不该做的,一切自甘堕落的行为都是值得批判的。身体只是工具,我基本上是要身体去服从各种教条,比如带病上班,不管脚怎么疼痛都要穿高跟鞋。可是到了中年,我突然认识到,身体不是工具,它有时会主宰我的生活——为什么要穿高跟鞋?仅仅因为我是职业女性?因为重大场合只能穿这种鞋才规范?因为男人喜欢?为什么不让身体做主呢?”

  康立现在会去学习佛教理论、芭蕾、也常去海边,带孩子晒太阳。可是,她心里明白孩子肯定不是自己下半场的唯一内容。尽管她还没有找到自己合适的新方向,但是,光是寻找本身就已经充满乐趣。

  让上半场的“真我”,在下半场释放

  鲍伯·班福德是在看球赛时,受到启发并提出“人生下半场”这个概念的。他说,假如把人生比作一场足球赛的话,那么,包括了上半场、中场休息、下半场3个阶段。这期间,不以年龄做机械的划分。重要的是,认知到并重视下半场的到来。

  “倘若不是如此,有些人可能一生都未曾进入下半场,甚至不知道有下半场的存在。因为按照普遍认知,一般人进入不惑之年后,人生就开始老化,年长与成长不能并存,甚至是互相抵触的;有些人可能已经进入下半场,但从未用这样的角度来看待,仍然像一个尽职的前锋,向前冲刺。也有的人可能长期处于中场的停滞期,存在于一个不满足的环境中。”班福德警告说:“此时真正的危险就是无为怠惰,如果你发现这个状况却不采取行动,将导致‘内在的扼杀’,创造力、进取心和希望最终都会枯竭。”

  张利民很早就在杭州CBD地区拥有一间超级豪华的办公室,有无数慕名而来的客户。10年中,他一直堪称杭州设计界的翘楚。“一到晚上就有应接不暇的电话,即使是客户一概不见,也有无数的朋友要应付,天天喝酒、指点江山,好像中国设计界的未来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渐渐地,他陷入一个无比巨大的空虚。“走进一个酒吧,觉得怎么那么眼熟,原来是自己的作品,看着那些土气而合乎当时潮流的装饰,自己都觉得汗颜。与同行交流,说来说去,要不最近接了什么单,要不就是吹嘘自己的作品有多好。”

  最终,他毅然选择告别熟悉的人以及一年几百万元的收入,远赴英国游学。“起初我很不适应,学校在爱丁堡,导师也是英国属得上的设计师,可是,他却坚决不去伦敦。他认为在太热闹的地方,永远只为别人做设计,而不是为自己。导师最喜欢面对自家院落里的几棵大树发呆。他那种发呆特别启发我,原来人生可以按照多种方式进行,不一定只有一种成功者的样本。”

  如今再度回到杭州的张利民还选择做设计,不过,他已经很少去接项目,更多的是尝试用各种材料做椅子,或者用泥巴玩自己的小玩意。不少朋友觉得他放弃外面正红火的设计市场,回到自己的小世界实在可惜,可是张不这么看。他觉得:“我的设计刚刚起步,我要把下半场人生都用来做游戏,那样也许才是人生的真意义。我觉得自己身体里都流淌着新鲜的血液。”

  对此,鲍伯·班福德的感受更深刻。“关于人生下半场,我最喜欢的是我终于可以把那个存在我身体内、随着我度过上半生的‘真我’表现出来。这并不是说每个人的上半生都在作假;只是,为了追求成功,人常常必须放下真实的自我,去迎合其他的日常责任。那不见得是什么不好的事,只是并非你真心想做的。”

  理想人生由一系列曲线叠合

  如果,鲍伯·班福德不去洞察,聆听内心那些出其不意的细微声音,他依旧会把大量时间消耗在管理电视公司庞杂的事务中,那他就不会邀请所有的读者去思考如下问题——如果你能拥有完美无缺的人生,你希望它该是什么样子?他在40多岁时,终于想明白了答案,随之而来的感受就是——人生下半场不意味着下坡路,相反,它是个人的文艺复兴时期,黄金年代。

  从功夫巨星李连杰身上,我们很容易印证这种“复兴”的体现。如今,他走入公众视线时,不再是华服美酒的娱乐圈身份,而是壹基金公益事业的推广者。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怎样把上半生全世界喜欢我的人对我的关心爱护,以及他们给我的那一点点的荣耀,有效地回馈给社会,这是我后半生的责任,而且这也是我生命的开始。”

  是谁规定人生只有那一条按部就班的曲线,由高潮走向低谷?理想的人生应该是由一系列重叠的曲线组成,最好在第一条曲线还在上升时,就开始另一条新的曲线,最迟也要在第一条曲线下降前就开始。

  几位受访者在分享他们的体验时,都反复强调,其实在人生下半场开始时,最重要的是——不能拿以往的价值标准来考量自己,那样就毫无进步可言。

  《人生下半场》/《下半场赢家》

  作者:[美]鲍伯·班福德 译者:杨曼如、雅歌编译小组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5-09  定价:19.00元

  《人生下半场》描述了个人由追求成功转为寻求价值与意义的经过;《下半场赢家》则是一份地图,引导你开始这趟非凡却从未经历过的成长之旅。

  见证 周墙:人生不在于好,就在于多

  他,44岁。他叫周强时,是个身家亿万的豪商大贾;而叫周墙时,又变成了归园的主人,诗人,陶艺家。这个怀揣艺术梦想的企业家,在黄山脚下,打造了一个“采菊东篱下”的世外桃源。从此,他也进入自己丰富并期待已久的人生下半场旅程。

  编辑/文:师欣 摄影:罗熠 王寅

  归园建成我正值不惑之年,也许是回归本我;也许在建园过程中产生的觉悟,我性情大变,步入期待已久的境界。此前,我做过很多生意,经常做着就找不到人生目标了,一个人一生能消费多少物质?佛家讲究渐悟和顿悟,有时候碰到一件事或者一个场景,忽然人就顿悟,畅通了。

  40岁那年我去徽州会友,当车驶入黟县,一个只有9万人的小县城,犹如闯入桃花源,我一下子悠然顿生归隐的感觉。我一直有园林情结,起初也就想投入300万元建个类似别墅的房子,没想到做着做着就把雄心做大了,最后变成一个占地30多亩,投资3000多万元的园林。

  归园建好后就被安徽省文物局评定为文物,这是件令我骄傲自满的事——因为我投入很多心血。建园需要两个硬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

  其实,所谓的危机,实际是人们从原有生活轨迹的巨大惯性中停下来,认真反思和总结过去,以新的坐标点企划未来。希望中年以后的生活不再像以前的生活那样盲目、极端、辛苦、或者那样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比如,有非常成功的商人说,我到35岁就退休,专心去做慈善。那意味着他并不希望自己的一生按照35岁之前的方式继续运行下去。他知道自己现在想要的是什么,而从前成功商人的生活方式并不能满足,甚至一直是背道而驰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年的变化,不仅不是危机,更是一个圆满人生的开始——你已经得到很多,并且知道自己内心深处还需要什么,重要的是你还有时间、更有能力去获得。因为人生的下半场,是在我们智力发展到顶点、拥有丰富人生经验、经济和社会地位都比较稳固的时候拉开序幕的,那么,人生的终极价值将取决于后半程的质量,而上半场不过是热身和暖场而已。上半场时,我们的心智尚未充分发展成熟,金钱名利、社会地位、世人的认可是我们追逐的目标,外界的标准衡量着我们的人生价值,左右着我们的发展方向。改天换地、气吞山河是上半场青春岁月的主题;而观山阅水、天人合一是中年人生的追求。前者无限向外扩张,不知疲倦;后者渐次向内探索,愉悦祥和。

  改天换地是人不能接受自己的投射结果,每个人或长或短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越是不喜欢自己,就越是去改造世界。改来改去,发现世界已经天翻地覆,可自己还是自己。该自卑还是自卑,有了多少钱也还是自卑;忧郁还是忧郁,多么成功也还是忧郁。能够和外界妥协的那一天,就是自我妥协的日子——我不再期待自己变成白雪公主或者白马王子!那一天心灵终于悄悄靠近了幸福感。从相信钱、相信权、相信身份和地位,终于走到了这一天:相信自己的心灵。如果说人到中年还有什么信仰的话,那就是信仰自己!

  相信自己不是世界上最好的,但已经是足够好;相信不是所有人都会爱我,但是必定有爱我的那些人存在;相信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但是艰难困苦中一定有温暖的手支撑;相信人生一定会走到终点,但离开的时候也一定会愉悦满怀!

  从决定到行动

  1、分配工作。无论在办公室、游玩或家里,一个人都不能包揽一切,也不该尽力这么做;2、做最擅长的事,放掉其他的事;3、知道何时说“不”,适度推辞工作;4、定个限度;5、把个人时间写在日历上;6、与你喜欢的人共事;7、定进度表;8、简化生活;9、有点娱乐;10、拔掉电话线。(选自《人生下半场》)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微信公众号推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