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心情不好,晚上我待在家里无聊,给我以前的一个女朋友发了一条短信,短信内容如下:‘宝贝,干什么呢,晚上出来陪陪我啊,虽然是冬天,但是我好热啊,我知道你会给我解热的,我在凯宾美丽城等你啊。’但是由于本人精神不集中,按了群发键,本人电话本C.P186人(亲人30人,朋友101人,战友16人,同事19人,人生知己3人同学20人……)”
还记得这个广泛流传的发错短信的故事吗?这个倒霉蛋10分钟后陆续接到信息——
老妈:这个死孩子,胆子大了啊,给我发黄色信息……
老爸:儿子啊,你又喝多了,是不是,又发错了吧?
表哥:弟弟啊,你发错了吧?不许学坏啊,凯宾的房间不是很好,还是金帝的客房好。
表妹:哥哥,你是不可以喜欢我的,那就是乱伦了。
老婶:我们医院有心理科,明天你给我打电话吧,我带你去看看。
4个见过面的女网友一致回答:不要把我想象那么随便,我不是那种人。
2个在外地上班的女性朋友:疯了吧,让我飞回去找你啊,莫名其妙。
4个在外地的哥儿们:兄弟,我知道你从不喝酒的,但我今天敢保证,你肯定喝多了。
2个女性朋友:虽然我很喜欢你,但是你要知道,我已经结婚了,等我家那个出差好吗?你再约我。(哇,平时没看出来啊。)
刚分手的对象:我就知道你不会那么狠心,你不舍得我是吗?你等我,我马上到。
……
发错短信的后果有多严重或者有多搞笑?向186个人作解释,这工作量太大了,要么就承担大好形象的毁灭和那么多亲朋好友的误会,说不定真被老婶拉进她们医院的心理科。但愿这故事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家伙根据我们的现实创作的脚本。不过这事的真假有什么关系?它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有共鸣:我们都有过惊呼“天啊!发错了!”的生活事故。
我们这里有个绝对真实的故事,是35岁的Celine告诉我们的:“我老公出差一个多月,我们相思挺苦的。那天他终于回来了,我给还在机场的他发了一个短信:等着你,快回家!30分钟以后,我的前夫居然出现在我的门前!!!我把号码弄错了……”
其他的:把骂老板的邮件直接发给了老板;在MSN上,点击根本不想邀请共进午餐的那个某某的窗口告诉她说:亲爱的,我们去吃祖母的厨房吧,就是不叫讨厌的某某!……
关于新科技给我们造成的麻烦,我们相信你肯定还有更多新鲜猛料。本应方便我们与人交流的新工具,却在方便的同时经常背叛我们,催促我们在瞬间作出反应,搞得我们不能花时间或者不愿花时间进行思考和检查。后果就是:我们的语误与日俱增,比如邮件、短信、即时聊天的对话……这种狂热的敲打几乎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每个时刻,它蕴含着某种冲动性的东西,会令我们失去控制,将我们与潜意识几乎直接联系起来。
精神分析师维吉妮·梅格雷(Virginie Megglé)解释说:“在虚拟关系中,一切障碍似乎都被消除,不论距离、身体,还是我们惯常的自我保护,都轻易地被忽略。我们甚至无须用笔,也不再受拼写规则的限制。接触的直接性让人感到便捷,不自觉地加快了动作的频率。总的来说,我们从中体验到某种释放的感觉,唤醒了我们儿时对无所不能的幻想。”
所以,虚拟对话有着虚幻的那一面,让人们感觉不受束缚,似乎可以百无禁忌地表达,仿佛交流的对象并不需要面对。我们不再对自己的语言字斟句酌,使其符合礼貌的需要和现实的情况,而任凭自己被想象、幻想裹挟,轻易就会出现偏差。
成功的行为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在每个过失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成功的行为。这种现象被现代科技放大,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自我保持一致,因为它们在无意间揭示了一些隐藏的事实。比如出轨的丈夫忘记删除情人的短信,比如一个女孩把给前男友的短信发给自己的父亲,“承认”自己爱上了别人……这些过失用一种粗暴和毁灭性的方式,解决了我们或多或少有意识的罪恶感问题,满足了我们对自己本身得到接受的需要。“这让人想起一些年轻的女孩,她们本来一直是父母眼中完美的乖乖女,却不小心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的照片贴到网络上,被父母目瞪口呆地发现。对于她们来说,也许这是一种摆脱不堪重负的理想形象、告诉父母自己永远都不可能完美的方式。”维吉妮·梅格雷说。
互联网促使人们展现自我,于是产生更多行为偏差的风险,以及更多不凑巧的“发现”。
给自己的信息
我们经常担心自己的过失行为对周围的人造成影响,损害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妮妮说:“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语和书信,但我有次居然把邮件的草稿发给了记者。她倒觉得没什么,但我在那一瞬间,羞愧得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小孩。因为这暴露了我的脆弱和恐慌,让我感到自己远没有达到别人期望的高度。”
我们诠释别人的过失的方式,也能让我们了解自己的投射和焦虑。听听王竹说她的故事——
“我的老板不止一次在邮件中把我的名字写错,有一次写成王猪,我感到非常不舒服。如果是我的朋友出现同样的笔误,我只会觉得这不过是拼音出现的一个输入的小错误……我想我知道了我的老板可能在心里骂过我笨得像猪头!”
埃莱娜·波诺提醒我们:“正如拉康所说,只要我们有解读的欲望,真相就会有所显现。潜意识只在我们希望了解它的时候才开始存在,它只会对那些想要弄清究竟的人有所表达。”当我们想要相信或让人相信某个眼前的事实的时候,过失行为能够促使我们接受另一个看不见的、却对我们有着重大意义的事实。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不过也许你会觉得生活不需要如此地过度阐释,就是手指或者是鼠标按快了那么一丁点而已,很多语误造成了生活中的很多幽默,有什么大不了的。可能是这样。不过多想一步也是幽默的,语误的意义也是挺好玩的自我分析。
潜意识的报复
高科技造成的过失和失误,也显露了我们的进攻性冲动:我们在邮件中说某个朋友的坏话,却错误地发给了这个朋友;电话还没有挂好,我们就大声说出了对通话者的不满……这些过失为我们的潜意识报复打开了大门,取消了对于社会和爱情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检查,后果有时是非常严重的。
精神分析专家埃莱娜·波诺(Hélène Bonnaud)回忆说:“有一个女患者,她‘无意间’将一封指责丈夫的邮件,发送到丈夫所在公司的公共信箱里。实际上,她是想让丈夫的同事都知道自己有多么讨厌他。”这些潜意识的报复通常在心绪纷乱的时候突现,尤其是当我们被情感冲昏头脑的时候。埃莱娜·波诺总结说:“问题越严重,过失就越令人感到意外。我们越是试图控制自己,潜意识就越会暴露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这种失误经常出现在职场的邮件当中,它以一种滑稽或令人难堪的方式,让我们竭力维护的自我形象受到损害。
隐藏的欲望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一书中,讲了一个收集来的语误案例:“一个美国人由于与他的妻子的关系不好,便离开他的妻子生活在欧洲。现在他想和他的妻子重归于好,因此让她在某一天跨越大西洋和他生活在一起,他写道:‘你最好和我一样乘坐蒙塔尼亚号客轮。’但是他没有将写了这些句子的信发出,他想再写一遍,因为他不想让她注意到他改动过船的名字,他开始写的是‘鲁塔尼亚号’。这个笔误无须解释,其意思很明显,我要指出的一点是,战前,她的唯一的妹妹去世后,她曾来欧洲旅游过一次,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蒙塔尼亚号是鲁塔尼亚号的姊妹船,但鲁塔尼亚号在战争中沉没了。”
这个美国男人,还有把手机短信错发给前夫的Celine(她自己可能否认),他们的语误都表达了隐藏的欲望。Celine在那一刻又成了当年那个迫切期望接到男友邀约的纯情少女,所以她发短信的时候才会忙中出错。过失与梦有着很大的不同,梦始终是我们的私密空间,而过失则向所有人揭示了最秘密的欲望。前精神分析学教授弗朗索瓦兹·茹朗维尔(Fran?oise Juranville)强调:“语误以一种瞬间即逝的方式,毫不掩饰地展示了我们的潜意识世界。它们之所以令人感到不安和害怕,是因为它们显得那么粗俗和过分。作为欲望抑制的反作用,过失跨越了矜持和谨慎,展现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努力隐藏的东西。”
弗洛伊德:“口误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企图消除那种神经症症状,这也是一直努力的目标。从患者说出的原因以及对其的自由联想来看,压抑着的思想内容一直没有向我展示出来,但又通过很多方式来说明它的存在。
口误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可以从一些例子中看出。如一个患者讲到他的阿姨,他却叫了“妈妈”,他并没有注意到这个失误。另一个则把她的丈夫称做“哥哥”。用这种方式,他们让我注意到这个事实:他们把这个人当做另外一个人,一个在他们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的人,他同时也表现了与此相应的情绪。
我们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一个20岁的年轻人在咨询时间对我做了如下的介绍:“我是你治疗的某某的爸爸,请原谅,我是说我是他的弟弟,他比我大四岁。”我从他表现出的这个口误推断,他通过这个口误来表达这样的意思:像他的哥哥一样,由于他爸爸的影响,他也是一个患者,他想得到治疗,而实际上最需要得到治疗的是他的爸爸。
从粗略的言语混乱和精巧的言语混乱中(主要由口误组成),我们发现,并非“声音接触的效果”,而是存在于这些言语表现之外的内在的思想的影响决定着这些失误的产生,或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些失误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对其它的一些口误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这种真正的干扰因素,在发音和意思上和这个隐藏的单词有很多相似之处。人为歪曲和重组这个单词或表达——这个单词或表达与人们的粗俗的欲望相联系——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利用这种机会,来暗示这种被压抑的思想或欲望的存在。
出现了语误怎么办?
■ 避免自责
我们的语误有可能对人造成伤害,一定要道歉吗?精神分析师维吉妮·梅格雷回答说:“如果道歉,那多少表示我们是有意犯下过失,但实际上我们可能没有任何理由感到自责。在内心深处,我们还会为摆脱了隐言或说出了真相而感到轻松。”
■ 让时间来解
维吉妮·梅格雷建议:“最好先花时间弄清楚过失到底意味着什么,然后在可能的情况下,平心静气地谈起这个过失。如果过失对他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他们也需要时间来消化和反思。”
■ 一笑了之
当人们感到尴尬或出丑的时候,幽默无疑是最好的解药,这样大家都可以退一步,避免将事态扩大。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作者:[奥] 弗洛伊德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03
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
但是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并未消失,当意识的自我有松懈时往往会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现到意识境界来。人们潜意识地给以否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